|
| |
| 农报时评:银发经济不该成为坑老经济 |
| 加入时间:2025-11-12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刘诗麟 |
| |
|
不论是银发市场的供给不足,还是“坑老”陷阱的多发,其实都在提醒我们,银发浪潮之下,从子女到商家,从家庭到社会,都应该重视老年人的物质、精神与心理需求,让老年人在银发消费中实现老有所乐。
廉价的老年课堂、直播间里嘘寒问暖喊“奶奶”的ai萌娃、被戏称为“铁腚团”的老年旅游团……近来,围绕“银发经济”与“坑老”陷阱的话题又一次成为舆论焦点。在被曝光的骗局中,骗子打着关心银发族的旗号制造“坑老”陷阱,老年人防不胜防;在旅游消费中,“花两三百元报名旅游团,花三四天时间坐上千公里的大巴”成为老年消费群体的旅途写照,让人不禁质疑:这究竟是服务老人,还是另一种“坑老”。银发经济成了“坑老经济”,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升温,银发经济愈发受到关注。2024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了3.1亿,占总人口比例22.1%。庞大的基数决定了银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然而供给质量却未能同步快速提升。老年人的消费领域主要是医疗保健和社交休闲。以旅游这一休闲消费场景为例,2023年我国银发旅游者达到了11.6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次的20.6%,颇具规模。然而,《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3—2024)》显示,60岁以上老人超过60%选择的是200元以下的低价团,这些旅行社不少是购物团,前期会免费送米面粮油吸引老年人报名,后期跟团时会引导老人购物。低价团偏多固然有老年人消费习惯和收入水平的影响,但旅行社追求下沉操作也是不争的事实,反映出银发市场的供给存在重量轻质的问题。
更值得警惕的是,“坑老”陷阱层出不穷,老年人成为被精准围猎的对象。看向当前的银发市场,目之所及的是廉价的老年课堂,“伪专家”们利用胡编乱造的“知识”向老年人传授所谓的养生之道,实是为了收割流量。还有热情认亲的“干儿女”、直播间嘘寒问暖的ai萌娃,他们打着情感牌掏空老人的腰包,老人伤财伤身还伤心。尽管形式不同,但这些“坑老”陷阱都利用了老年人的认知不足以及情感需求,对老人进行量身定制的“围剿”。可以说,正规的银发服务供给不足,想要接盘的骗子乘虚而入,是当前银发市场滑向“坑老”市场的症结所在。
事实上,“坑老”陷阱并非许多人认为的手段简单,相反,这是骗子们苦心编织的糖衣炮弹,可谓精准拿捏了老人需求。就拿近日的私域引流营销来说,营销发起者通常在老年人聚集地专门蹲点,用免费鸡蛋吸引老人进群,长期利用群聊对老年人进行打卡教学。这些看起来烦琐的步骤,实际上步步为营,换来的是老人们心甘情愿地掏出腰包。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指出,老年消费陷阱、私域引流营销成为上半年投诉热点。不得不说,这种对老年人需求的精准把握,对老年人挖空心思制造的陪伴感,正是打开银发市场的关键,如今却被骗子拿来偷梁换柱,令人颇感无奈。
从老年人自身来看,他们愿意为那些“懂我”的产品买单,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代际沟通与情感陪伴的缺失。所谓的老年人“铁腚团”并非老年人“自讨苦吃”,而是他们在有限的选择中作出的取舍——他们更看重看得见的性价比。不良商家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让老人踏上“人在囧途”式的旅程。这背后,不只是监管的缺位,也有家庭和社会关怀的不足。同样,面对市场上的“坑老”陷阱,这并非老年人好骗,也可能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足够的情感满足,在寻求外界补偿的过程中不慎受骗。这些问题提醒我们,银发浪潮之下,从子女到商家,从家庭到社会,都应该重视老年人的物质、精神与心理需求,让老年人在银发消费中实现老有所乐。
前不久发布的“十五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议题的紧迫性不言而喻。从银发市场的建设而言,有必要从过去的“小散弱”状态,向更加有序、高质量的方向加速转型。一方面,要筑牢“安全”防线,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打击“坑老”陷阱,为银发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环境。比如,有关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精准预警和溯源打击,建立跨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形成打击“坑老”犯罪的高压态势,斩断伸向银发一族的“黑手”。另一方面,要以“质量”为核心,驱动银发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此,市场主体要深入了解老年群体在生理、心理和消费习惯上的真实需求,持续加强银发服务的推广和产品的研发,让市场上既有高端服务可选,也有普惠型的低价产品可用,使老人的不同消费需求都能得到市场尊重。
当然,避免银发市场成“坑老”市场,不能只依赖执法者和服务提供者。对每一个为人子女者来说,我们承担着无可替代的情感关怀责任,去倾听身边老人未曾言明的心愿与细微波动的情绪,花心思为他们安全消费、踏实出游做好后勤保障。对于老人们来说,这远比任何来自外界的关心都更重要。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