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生活垃圾治理需要从硬件建设向文化引领深化 |
| 加入时间:2025-11-12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宁境生 |
| |
|
近年来,随着“无废城市”建设和垃圾分类的推广,我国生活垃圾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垃圾围城”现象基本消除,城市环境更加整洁宜居。
然而,在生活垃圾治理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垃圾焚烧厂、转运站等工程建设,却忽视了生态文化的培育;部分公众参与度不高,分类习惯难以养成,邻避效应时有发生。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当前生活垃圾治理需要从硬件建设向文化引领深化。
生态文化是环境治理的内在推动力,能够超越短期利益考量,为长期保护提供稳定的精神支撑。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面对常常出现的“垃圾不够烧”“分类太麻烦”等声音,我们更需要发挥优秀生态文化的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源头减量—分类回收—循环利用”的全链条优化。
推动源头减量需要生态文化的价值引领。当前,随着“双十一”购物节的到来,正是倡导“物尽其用”理念的良好契机。我们应当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新媒体传播等多种渠道,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和生态环境理念,让“绿色生活”深入人心。同时,要大力发展垃圾资源化产业,让厨余垃圾变成有机肥,废塑料、废纸成为工业原料,让群众在参与中切实感受到“变废为宝”的价值,从而增强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唯有从认知层面改变,才能有效遏制过度包装、一次性用品带来的资源浪费。
创新收运模式需要生态文化的实践支撑。目前,部分城市试点的“垃圾不落地”分类收运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这种模式通过前端定时定点投放、中端密闭收运、后端集中处置,形成了完整的分类处理闭环。它不仅减少了重复运输,减轻了环境污染,还提升了分类效率。然而,这一模式比传统方式更需要生态文化的支撑。它要求政府优化收运路线,企业规范作业,更重要的是需要居民积极配合,准确分类、按时投放。如果居民仍然停留在“等着别人分拣”“抱怨投放麻烦”的阶段,再好的模式也难以持续运行。
实现长效治理需要生态文化的制度保障。生态文化的培育需要多方合力。政府要坚定绿色转型决心,摆脱“重建设、轻管理”的政绩观;企业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提升运营规范性;社区要通过村规民约、文化活动等方式,营造“人人参与、人人负责”的氛围。只有当垃圾分类从“要求”转变为“习惯”,从“被动执行”升华为“主动参与”,生活垃圾治理才能真正实现长效化。
展望“十五五”时期,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我们更要摒弃高投入、高消耗的旧模式,用节约资源、多元协作的生态文化引领生活垃圾治理创新。让“垃圾不落地”在更多城市落地生根,让绿色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这既是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生态文化看似无形,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治理路径的选择。培育优秀的生态文化,我们才能在生活垃圾治理中走得更远、更稳。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