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科技

 
生活垃圾治理需要从硬件建设向文化引领深化
加入时间:2025-11-12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宁境生
 
  近年来,随着“无废城市”建设和垃圾分类的推广,我国生活垃圾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垃圾围城”现象基本消除,城市环境更加整洁宜居。
  
  然而,在生活垃圾治理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垃圾焚烧厂、转运站等工程建设,却忽视了生态文化的培育;部分公众参与度不高,分类习惯难以养成,邻避效应时有发生。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当前生活垃圾治理需要从硬件建设向文化引领深化。
  
  生态文化是环境治理的内在推动力,能够超越短期利益考量,为长期保护提供稳定的精神支撑。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面对常常出现的“垃圾不够烧”“分类太麻烦”等声音,我们更需要发挥优秀生态文化的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源头减量—分类回收—循环利用”的全链条优化。
  
  推动源头减量需要生态文化的价值引领。当前,随着“双十一”购物节的到来,正是倡导“物尽其用”理念的良好契机。我们应当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新媒体传播等多种渠道,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和生态环境理念,让“绿色生活”深入人心。同时,要大力发展垃圾资源化产业,让厨余垃圾变成有机肥,废塑料、废纸成为工业原料,让群众在参与中切实感受到“变废为宝”的价值,从而增强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唯有从认知层面改变,才能有效遏制过度包装、一次性用品带来的资源浪费。
  
  创新收运模式需要生态文化的实践支撑。目前,部分城市试点的“垃圾不落地”分类收运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这种模式通过前端定时定点投放、中端密闭收运、后端集中处置,形成了完整的分类处理闭环。它不仅减少了重复运输,减轻了环境污染,还提升了分类效率。然而,这一模式比传统方式更需要生态文化的支撑。它要求政府优化收运路线,企业规范作业,更重要的是需要居民积极配合,准确分类、按时投放。如果居民仍然停留在“等着别人分拣”“抱怨投放麻烦”的阶段,再好的模式也难以持续运行。
  
  实现长效治理需要生态文化的制度保障。生态文化的培育需要多方合力。政府要坚定绿色转型决心,摆脱“重建设、轻管理”的政绩观;企业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提升运营规范性;社区要通过村规民约、文化活动等方式,营造“人人参与、人人负责”的氛围。只有当垃圾分类从“要求”转变为“习惯”,从“被动执行”升华为“主动参与”,生活垃圾治理才能真正实现长效化。
  
  展望“十五五”时期,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我们更要摒弃高投入、高消耗的旧模式,用节约资源、多元协作的生态文化引领生活垃圾治理创新。让“垃圾不落地”在更多城市落地生根,让绿色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这既是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生态文化看似无形,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治理路径的选择。培育优秀的生态文化,我们才能在生活垃圾治理中走得更远、更稳。
  
  
[工业] 我国低碳冶金技术迈入世界第一方
[农业] 四中全会首提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
[林业] 广西为世界贡献红树林保护的中国
[林业] 广东东莞开启智慧护林新范式
[旅游] 广东着力做好文旅+文章
[林业] 福建武平打造集体林改促共富新样
[林业] 福建莆田系统推进助力海上森林重
[农业] 甘蔗丰收节节甜 农户收入年年增
江西抚州绿水青山变幸福靠山
这片绿,不只是底色更是生活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
江西抚州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产值
践行两山理念修复生态的铜陵经验
光明时评:绿色消费就在身边
定金≠订金 双十一网购出现纠纷
补短板巩固垃圾分类成果
年轻人消费回归理性 双11如何
部分城市机械车位长期闲置沦为摆
奋进十五五 共同描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城市更新 老钢都也能很宜居
激活存量资源潜力 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不能单村独斗
智慧养老产品试水市场 银发族如何触手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