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视野

 
瑞士禁电着眼绿色可持续
加入时间:2023-09-16  来源:经济日报  
 
  瑞士推出《法案》规定在特定情形下禁止私人使用电动汽车,基于防极端风险和谋长远发展的双重考虑。一方面,《法案》的出台能够从需求侧入手减少电耗,进一步完善针对缺电极端情况的应急机制;另一方面,《法案》将电动汽车作为单列用电单位,专门对其使用予以限制,也是基于瑞士对于“私人拥车”的消极态度,即不论是燃油汽车还是电动汽车,都应该减少使用。其以公共交通“平替”私人用车的出行理念,无疑是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尝试。
  
  最近,受国际能源供应紧张影响,瑞士《限制及禁止用电法案》再次引发市场关注。该《法案》于去年12月出台,规定在特定情形下将禁止私人使用电动汽车。专家表示,瑞士政府此举既是在欧洲面临能源短缺大环境下,针对本国遭遇电力危机极端情况的应急预案,也体现出着眼高水平绿色发展的长远战略考虑。
  
  《法案》本身有明确的“触发条件”,并非从制定之日起就开始执行,因而具有明显的应急特性。《法案》依据缺电严重程度由低到高列出了4个等级,并分别规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仅在“次顶层”的第3级才涉及限制民众使用电动汽车,即除通勤、购物、就医、出庭、宗教活动等刚需外,私人不得驾驶电动汽车出行。
  
  瑞士在防范和应对极端风险上早已未雨绸缪。早在2022年9月,瑞士联邦政府能源办公室就编制文件《瑞士针对电力的风险应对》,系统规定了在出现电力短缺甚至危机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和经营主体的“保供给”责任;同年12月再以《法案》形式对公民个人用电行为进行约束,从需求侧入手减少消耗,进一步完善了针对极端缺电情况的应急机制。
  
  应该说,瑞士作为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电力能源供应总体充足。凭借阿尔卑斯山脉的充足水电资源以及当地多座在役核电站,瑞士人均用电量比欧盟平均水平高出约20%。鉴于水电、核电受国际形势动荡影响相对较小,瑞士电力供应大体充足,出现必须限制人们出行等生活用电的极端缺电情形的可能性不大。《法案》出台后,当地民众并未对购买和使用电动汽车受限有明显感受,官方数据也显示瑞士电动汽车保有量有增无减。
  
  实际上,瑞士出台《法案》,将电动汽车作为单列用电单位,专门对其使用予以限制,更主要的原因是基于瑞士对于“私人拥车”的消极态度,即不论是燃油汽车还是电动汽车,都应该减少使用。尤其是近年来,在瑞士执政的绿党联合社会活动力量,在本国掀起了强大的“反拥车”声浪,即便是长期以来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日内瓦车展,也面临着来自政府的巨大压力。通过限制电动汽车的使用,瑞士政府将在更大程度上塑造新的出行文化,即以高度便捷且免费的公共交通取代私人汽车。同时,政府还在努力打造“15分钟生活圈”并鼓励民众骑自行车出行。
  
  专家也表示,交通是瑞士的电能消耗“大户”,对交通用电进行限制边际效益较大。《法案》只对私人用车作出限制,同时支持以电力为能源的公共交通,其中折射出的正是瑞士政府鼓励公共交通、不鼓励私人用车的绿色出行逻辑。
  
  同时,与大多数国家不同,瑞士民众对于拥车的态度较为超脱,私人汽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也相对较低。
  
  瑞士政府出台法案限制电动汽车使用,有防极端风险和谋长远发展的双重考虑,是基于其当前国情特点和今后发展愿景的综合考量。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瑞士对电动汽车使用作出限制的具体做法在国际社会未必有“复制价值”,但其以公共交通“平替”私人用车的出行理念,无疑是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尝试,对于处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其他国家都有借鉴意义。(梁桐)
  
  
[旅游] 入境旅游新高峰 中国迎来跨境旅
[工业] 河北推动钢铁产业提档提质
[旅游] 红色旅游新模式走新更走心
[农业] 特色产业丰收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
[工业] 系统攻关让矿山更智慧
[工业] 让民间资本愿投敢投会投
[工业] 多方发力化解绿电交易难题
[旅游] 红色资源转化为文旅消费优势
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幸福靠山
天蓝山绿水更清
从绿水青山到共富图景
书写古茶树两山转化新答卷
西藏那曲:湖光山色引客来
从家电到农机 以旧换新点燃国庆
升易降难 消费套餐不应是单行线
多元共治建好无废城市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迎来政策利好
丢个旧沙发旧书柜 怎么比买新的
不断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美丽中国就在你我身边 公园+模式让城
城市更新 生活焕新
空巢老年人情感需求催生外包儿女新业态
多地因地制宜明确好房子建设标准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