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产业 > 生态产品

 
贵州麻江:一粒蓝莓接二连三的产业之路
加入时间:2025-04-12  来源:天眼新闻  
 

  4月5日,恰逢清明假期,贵州黔东南州麻江县乌卡坪蓝莓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园里人来人往,很是热闹。郁郁葱葱的蓝莓树铺满山坡,游客们或驻足拍照,或漫步林间,尽享春日好时光。
  
  “游客不仅能在乌卡坪生态园观光休息,在蓝梦谷景区体验采摘乐趣,还能在龙山镇河坝村感受传统民族风情。”该县蓝莓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龙小波望着来往游客不禁感慨:“蓝莓的广泛种植不仅盘活了土地,还带动了乡村旅游。”

  从“种蓝莓”到“种风景”再到“种文化”,如今,麻江县已形成集蓝莓育苗、种植加工、冷链储运、电子商务、市场销售和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据史料记载,麻江山间曾有野生蓝莓零星分布,苗族先民称其为“都柿”,民间对其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可用其入药、食用、泡酒和作为染料。
  
  彼时的麻江,山地资源虽丰,却受限于传统种植模式,经济效益低下。
  
  1999年,南京植物研究所专家贺善安在考察中发现,麻江的酸性土壤和温润的气候与北美蓝莓原产地高度相似,遂引入6个品种试种。
  
  2003年,麻江攻克蓝莓组培育苗技术,终结依赖进口苗的历史,单棵种苗成本从50元降至5元,为规模化种植打下了基础。
  
  “野生蓝莓的存在,验证了麻江是蓝莓生长的‘天然温床’。”龙小波介绍,如今全县已筛选培育出“蓝美1号”等8个适应性品种,亩产达2吨,较传统品种提升40%。
  
  经过25年深耕,麻江的蓝莓已从最初的试验田发展到8.76万亩,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年产值突破8亿元,带动3.6万群众人均增收1.2万元。这片昔日靠山吃山的土地,如今因蓝莓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同时,麻江县顺势推进“四化”战略:种植规模化、管理智慧化、产品精品化、销售高端化。全县建成智慧大棚152亩,精品蓝莓直供长三角高端市场;与汇源集团合作建设全自动果浆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万吨级。
  
  从蓝莓的育种组培、智慧种植到深加工销售,从产业研究到技术培训,“科技引擎”正一路助推蓝莓产业向前发展。在科技支撑下,麻江蓝莓获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清单,品牌价值持续攀升。
  
  麻江不仅种蓝莓,更运营“蓝莓经济”。
  
  麻江县城的蓝笑麻江蓝莓专营店内,蓝莓果汁、果酱、蓝莓酵素、红酒等蓝莓产品摆满货架。
  
  在蓝梦谷景区,游客可体验采摘、酿酒、制作果酱;乌卡坪生态园将蓝莓园与康养结合,年吸引游客10万人次,综合收入36亿元。
  
  “我们探索‘蓝莓+n’模式,衍生出林下养蜂、观光旅游等新业态。”麻江县文旅局局长介绍,目前,蓝莓蜂蜜产值超800万元,带动238户蜂农户均增收3.2万元。
  
  目前,麻江县在大力培育一批本土龙头企业,开发果汁、果酱、果干、果粉、红酒、酵素等10大类30余种产品。同时,引进汇源集团等知名企业,开展蓝莓果汁全产业链、蓝莓花青素等内含物提取等精深加工项目建设,提升产业精深化、链条化、集群化发展水平。
  
  2012年,乌卡坪蓝莓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园已成为贵州省首批、六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之一。
  
  近年来,麻江县坚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以蓝莓为主导的“绿色”产业链,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逐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多赢局面。(记者 潘佳本)
  
  

[工业] 电池行业迎来增长新机遇,市场前
[农业] 乡村振兴丨夏玉米每亩增收上百斤
[旅游] 可感知 可交互 可延伸 文旅新
[旅游] “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跨越千
[旅游] 雁门关下文旅兴 长城古隘焕新机
[农业] 供需联动释放农产品消费潜能
[工业] 云南昆明加快推进工业领域绿色低
[农业] 让乡村既能寄托乡愁 也能承载梦
赋能乡村振兴 广东“新农人”飞
翱翔长空|解码吉林航空的精神传
安徽旌德怎样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
美丽陕西:绿水青山里藏着幸福密
远山新绿 白沙雨林的两山答卷
开辟工业节水增效新路径,ai能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你如何处理大
旧家具扔比买难 不妨从垃圾清运
新华视点:遏制农村高额彩礼 该
推进以旧换新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
以治理创新推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
把城市更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花园城市是什么样的城市
《十堰市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发布
美丽乡村建设要从房前屋后做起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