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科技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先弄懂有机肥的门道
加入时间:2025-05-27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席运官
 
  众所周知,施用有机肥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促进作物生长,改善农产品品质和保护环境。但在实践中,经常有农业生产者因对有机肥的认识不足,缺乏相关施用知识,不知辨别有机肥的优劣,也把握不准用量,不能充分发挥有机肥的功效。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和文献资料,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注重有机肥质量。有机肥种类繁多,包含粪尿肥、堆沤肥、绿肥、饼肥、泥炭等,有商品化生产的产品,也有农家肥和农业生产者自己堆沤的有机肥。商品化有机肥上市之前需要经过农业农村部门的登记,要符合国家的有机肥标准要求,在肥料包装袋上通常会标注有机质、氮磷钾总养分和水分含量及酸碱度。购买有机肥时,还要通过观察颜色(深褐色、无恶臭)和触感(疏松不黏连)判断有机肥的腐熟度和优劣。农业生产者自己建厂堆制有机肥,要注重原料来源、碳氮比和发酵翻堆的时间与次数,确保有机肥腐熟充分,养分丰富。总之,在购买和施用有机肥前需优先确保其腐熟安全、无有害物质残留,并要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特性选择养分匹配、酸碱度适宜的产品,以实现改良土壤、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目标。
  
  二是注重有机肥的施用数量。有机肥的优点是富含有机质、养分全面均衡,缺点是养分含量低,所需施肥量较大。比如,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氮含量一般为2%—4%,以每亩农作物生产需投入氮量为15kg计算,则每亩农田施入商品有机肥量为300kg—500kg,农家肥的氮含量更低,施入量更大。因此,如何把握用量也是用好有机肥的关键。有的生产者像施用化肥一样施用有机肥,投入的量太少,养分供给不足,既影响作物产量,也影响作物健康。但也有生产者动辄每亩投入几吨商品有机肥,认为有机肥养分释放缓慢,多投入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不会有什么问题。其实,过多投入有机肥会使土壤中微生物活动旺盛,消耗大量氧气,导致土壤通气性变差,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因此,一定要合理确定有机肥的施用量,实现科学施肥。
  
  三是注重有机肥的配合施用。除有机农业禁止施用化学肥料外,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农业生产方式强调有机肥与化肥的配合施用,发挥两种肥料的优点,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品质。有机农业生产也可以通过配合施用不同性质、不同养分含量的有机肥,达到取长补短、提高肥效的效果。试验表明,牛粪有机肥、鸡粪有机肥和饼粕有机肥混合施用种植的青花菜,比单施一种有机肥的产量高,其蛋白质含量也更高。由于固态有机肥养分释放缓慢,所以作为基肥施用比较合适。但作物生长有两个重要的营养时期,也就是苗期的营养临界期和开花结果等生长中期的营养最大效率期,这两个时期如果缺乏养分供给,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都要受影响,因此这两个时期最好用液态速效有机肥进行追肥,满足作物的即时养分需求。有机肥与绿肥的配合施用也很重要,豆科绿肥能提供大量的氮,有机肥的用量可以按作物需磷量来计算,在满足作物足够养分需求的同时,防止磷的累积。
  
  总之,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科学施用有机肥是基础技术,农业生产者要充分了解有机肥的知识,按照“因地制宜、因需施肥”的原则,选择适宜的有机肥种类,精准调控有机肥的用量与方法,在改良土壤、保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的同时,避免过量施用带来的环境风险,助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旅游] 44名老挝华裔新生代开启游学普
[旅游] 走,去桑科草原过“营地慢生活”
[旅游] 四川发布“古蜀文明文物主题游径
[旅游] 我国入境游持续升温
[工业] 我国光伏装机突破10亿千瓦 新
[旅游] 苏州园林:“咫尺乾坤”邂逅千年
[农业]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绿色通道达境
[工业] 前5月我国绿电交易量超过220
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 架起中
四川小金县“金山玫瑰”采摘溯源
广西隆安:农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
浙江乡村:时令果蔬迎丰收 “甜
广东高州贡园古荔“老有所依”
建材以旧换新促升级
防晒衣不防晒 亟待监管阳光破局
政府热线前的嬉笑 失守的何止是
重点工程建而不用 背后是管理躺
以旧换新拉动手机销量持续增长
去新疆!畅游天山地理画廊
筑牢海上生态保护防线 强化海上监管整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
美丽河湖何以美进人心
城市更新需下足绣花功夫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