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国构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 |
加入时间:2025-05-31 来源:中国环境app
|
|
|
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推动加快构建科学实用、系统规范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
《方案》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能力支撑、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需求,构建包括基础能力支撑标准、减缓气候变化标准和适应气候变化标准3类一级标准子体系,并进一步细分为15类二级标准和45类三级标准。
在加强基础能力支撑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涵盖基础通用标准、温室气体核算标准、温室气体核查标准、温室气体监测标准。基础通用标准包括通用术语符号与分类代码标准、标准制订技术导则、信息平台建设与信息披露标准等,为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工作提供基础支撑。温室气体核算标准规范了不同对象和边界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是评估减排成效的重要依据。温室气体核查标准确保了核算报告和减排量核算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温室气体监测标准则为获取准确数据提供技术保障,包括监测技术指南、方法标准、设备标准以及标准物质/样品等。
加强减缓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聚焦减缓气候变化行动标准、市场化机制管理规范、温室气体排放标准、温室气体与污染物协同管理技术规范、减缓气候变化评价标准以及减缓气候变化技术管理规范。减缓气候变化行动标准为各领域减排和二氧化碳固定利用提供支撑;市场化机制管理规范保障了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活动健康运行;温室气体排放标准有效控制排放源排放;协同管理技术规范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标准为评估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提供指导;技术管理规范促进技术创新与应用。
加强适应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包含气候变化观测与预估标准、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标准、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标准、适应气候变化技术标准以及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成效评估标准。这些标准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提供了全方位支撑,从观测预估到影响评估,再到行动实施与成效评估,确保适应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此外,《方案》还明确了组织落实的具体措施。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将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调度,各部门按职责分工推动工作落实,鼓励地方、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同时,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能力建设,推进国际合作,跟踪研究国际标准动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我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记者 程梓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