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示范创建

 
给草原做减法 为牧业添动能
——内蒙古自治区探索秸秆饲料化发展新路径
加入时间:2025-06-07  来源:农民日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古老诗句描绘出内蒙古草原的壮阔画卷。内蒙古自治区拥有8.15亿亩草原面积,草原既是北疆生态安全的核心防线,更是滋养着1.4亿牛羊等草食家畜的“中央厨房”,为内蒙古牛羊肉、牛奶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肉库”“奶罐”奠定了基础。
  
  在草木萌发的休牧时节,草原深处悄然上演着一场产业变革。近年来,面对草原超载过牧的压力,农牧民将目光投向农田:曾经“一烧了之”的秸秆不再化作呛人浓烟,而是通过青贮窖里微生物的发酵,变身成牛羊喜爱的“营养餐”。如今,全区91.8%的秸秆实现资源化利用,其中高达65.7%的秸秆制成饲料,秸秆饲料化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10亿元,为草原减负与牧民增收写下双赢注脚。
  
  需求带动:催生百亿产业
  
  春季牧草返青以来,为了减少牲畜对牧草的啃食,内蒙古草原进入了休牧期。在兴安盟科右前旗的牧森养殖场,负责人杨波早早为存栏的2.6万多只羊备足了草料。“我们存储了足量的秸秆青贮和黄贮饲料,保证羊群在休牧期间食物和营养充足供应。”杨波说。
  
  草场退化,已是绕不开的难题。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总体上看,内蒙古的草原已经过牧了,要注意休养生息。面对草原发出的生态警报,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的指示要求,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开出一剂“良方”——《关于支持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的若干措施》《内蒙古自治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方案》等重要文件中,都将秸秆作为发展草原畜牧业、解决草原过牧问题的破题之钥。
  
  在兴安盟,首创“秸秆离田补贴+储草棚建设奖励”机制,每平方米储草棚提供百元补贴激发草牧业新基建,6000万元社会资本如春草破土;在杭锦后旗,通过青贮窖池补贴,推动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突破75%,每个窖池都成了为草原减负的“生态储蓄罐”……这些政策创新不仅缓解了草场的生态压力,更催生了覆盖9个盟市的秸秆综合利用网络,形成了“生态补偿-产业扶持-农民增收”的产业创新之路。
  
  走进位于兴安盟的阿力得尔草产业园区,储草库内整齐堆放着满满一仓库的秸秆裹包。这里号称家畜的“中央厨房”,每年有30万吨秸秆从这里经过粉碎、除尘、压包等工序后制成“草罐头”销往全国各地。“兴安盟把饲草业发展与畜牧业发展协同推进,建设与现代牧业相适应的饲草产业发展体系,已建成5个集种草、储草、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型饲草产业园,年加工配送饲草量超过30万吨。”兴安盟农牧局副局长王玉泉介绍。
  
  近年来,内蒙古通过以养带种、以种促养,持续实施“秸秆变肉”行动,累计培育各类市场经营利用主体3800多家,秸秆饲料产业综合产值超过310亿元,串起了长长的牧业产业黄金链条。经济效益显著,生态账也亮眼。这本“生态账本”记载着惊人效益:全区65.7%的秸秆饲料化利用率,相当于每年节省800万吨粮食,足够填满内蒙古1/5的粮仓。
  
  科技赋能:秸秆饲料分子化
  
  最近,内蒙古的一些牧场里,牛羊吃上了一种由秸秆制成的新型饲草。这种饲料对牛羊来说口感、营养俱佳,成了牛羊“舌尖上的美味”,其背后蕴藏着科技密码。
  
  “过去的秸秆粗饲料虽然解决了牛羊的‘粮食危机’,却仍面临着挑食难题。‘压缩饼干’般的粗饲料牛羊往往没那么爱吃,也不容易消化。”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薛树媛告诉记者,要让它们从“将就吃”变成“爱吃且营养充足”,科研团队给出了创新解法。
  
  秸秆富含致密的纤维,因此质地坚硬,适口性差,薛树媛介绍,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破解秸秆木质纤维难降解的痛点。经过多年创新研发,薛树媛团队攻破了“破壁-菌酶”联合处理技术。在汽爆式饲草料中试基地,秸秆、灌木等农林剩余物进入罐体,通过180摄氏度高温将秸秆进行膨化,与复合菌酶协同发酵,陆续进行破壁、熟化、灭菌、去残留等工序后,一份份根据草食动物不同生理需要精准配比的高品质的“料理”——“汽爆草”诞生了。
  
  “就像我们小时候吃的老式爆米花,经过高温爆破,纤维结构被撕裂,口感变得入口即化。”薛树媛打了个形象的比方。汽爆后的秸秆发生巨变,高达60%的纤维素被降解,干物质的消化率提高了30%,草料成品没有了大块颗粒,而是变成棕褐色松软的丝状饲料,发酵后的秸秆饲料散发出酒糟似的清香,真正变成牛羊易吸收的“营养餐”。经过测算,食用汽爆式饲草料的羊群日均增重提高了15%,排泄物氨气排放也减少了30%。该技术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农业十大引领性技术。
  
  从传统青贮到现代膨化,秸秆饲料化进入了分子时代,科技创新推动饲料化利用率十年间翻倍增长。据统计,内蒙古秸秆饲料化利用率由2016年的30%提高到2023年的65.7%,秸秆饲料化处理水平和经济价值显著提升,实现秸秆从低端到高端、从低效向高值利用的转变。
  
  模式创新:因地制宜探索多元路径
  
  狭长的边境线,塑造了内蒙古从东到西气候、地形等差异明显的自然条件,也孕育出风格各不相同的秸秆饲料化发展模式。各地在政策引导和产业带动下,发挥智慧,因地制宜形成了多元化、特色化的秸秆饲料化发展模式。
  
  在农牧交错的兴安盟,“饲草中央厨房”模式串联起了种草合作社、加工企业与养殖主体。通过建龙头草业园区、扶龙头养殖企业、走种养循环之路,形成了“龙头带动”秸秆饲料产业发展新模式,探索出秸秆“饲料化利用、商品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途径。在这里,120余家从事饲草种植、加工、销售的市场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各类饲草供应能力超过1200万吨,超过70亿元的饲草产业总产值成为“绿草变黄金”的真实注脚。
  
  穿过科尔沁草原,通辽市“满天星辰”计划成功扶持了741家养殖场。当地发挥智慧,发动千家万户分散养殖,饲草就地转化利用,后期统一屠宰加工销售,一个个养殖场如同散落的星辰,但聚集在一起便能发挥最大乘数效应,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多层次”的产业发展格局。更具创意的是“遛茬经济”——秋收后,养殖户赶羊进田啃食残茬,每亩能节约处理成本300元,实现“羊群清田、秸秆归胃”的生态循环。
  
  河套平原的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则把青贮窖变成“绿色储蓄罐”。杭锦后旗建立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示范点,通过补贴建设永久性青贮窖池、储草棚,试点补贴收储青贮玉米,增加养殖收益600万元。
  
  昔日,内蒙古流行着一句打油诗:白天不见庄,晚上不见光。兴安盟农牧局局长李振林解释:“那时,高高的秸秆扔在地里没人要,白天能阻隔村庄,夜晚又挡住了村庄里的光亮。”如今,经过不断推动秸秆饲料化转型升级,秸秆已经成为内蒙古草原减负、牧民增收的重要资源。以产业融合激活资源价值,以科技创新突破转化瓶颈,以地域智慧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出生态优先的现代农业路径,唱响了草原牧歌的新韵律。(记者 刘趁)
  
  
[旅游] 44名老挝华裔新生代开启游学普
[旅游] 走,去桑科草原过“营地慢生活”
[旅游] 四川发布“古蜀文明文物主题游径
[旅游] 我国入境游持续升温
[工业] 我国光伏装机突破10亿千瓦 新
[旅游] 苏州园林:“咫尺乾坤”邂逅千年
[农业]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绿色通道达境
[工业] 前5月我国绿电交易量超过220
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 架起中
四川小金县“金山玫瑰”采摘溯源
广西隆安:农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
浙江乡村:时令果蔬迎丰收 “甜
广东高州贡园古荔“老有所依”
建材以旧换新促升级
防晒衣不防晒 亟待监管阳光破局
政府热线前的嬉笑 失守的何止是
重点工程建而不用 背后是管理躺
以旧换新拉动手机销量持续增长
去新疆!畅游天山地理画廊
筑牢海上生态保护防线 强化海上监管整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
美丽河湖何以美进人心
城市更新需下足绣花功夫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