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农业

 
超大城市乡村和美的首善之道
——看北京市如何抓党建促乡村全面振兴
加入时间:2025-06-11  来源:农民日报  
 
  在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进程中,北京的“三农”工作肩负着独特的使命,既要带头探索超大城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又要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多元需求。因此,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北京市始终以首善标准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着力夯实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全市涌现出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典型,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委总结概括为10种模式路径。近日,记者走进部分乡村,不仅亲眼看到了组织强、产业旺、乡村美、治理好的和美图景,而且深刻感受到了具有首都特点乡村振兴之路的强劲动力。
  
  党建联动:打破壁垒构建振兴共同体
  
  基层党建是乡村振兴的固本之举。作为首都,北京必须在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上,努力在全国走在前、作表率,这就要求广大京郊基层党组织要有新作为,展现新气象。
  
  门头沟区沟域党委的设立,是这两年北京市基层党建的重要创新举措。地处京西的门头沟,永定河穿境而过,形成大大小小的山谷河沟,全区138个村散落其间。长期以来,沟域内各村发展思路步调不一致、资源整合利用不充分,成为制约门头沟乡村全面振兴的一块短板。“23·7”特大暴雨以后,这里的乡村又面临着灾后重建的艰巨任务,牵动着党中央和首都各界群众的心。
  
  单个乡村解决不了共性难题,必须攥成拳、抱成团。为此,门头沟结合沟域分布特点,组建5个沟域党委,通过组织联建、人才联育、产业联兴、资源联享、治理联抓工作机制,推动西部山区共建“诗画乡村”。
  
  雁翅镇高台村,与周边5个村同属田庄沟域。走进这个小山村,可见环境优美宜人,农业休闲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村里能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加速发展,得益于沟域党委‘抱团取暖’的新机制。”高台村党支部书记高连义说。
  
  从过去的干部包村到如今的党委管沟,沟域党委发挥出了强有力的引领作用。在田庄沟域党委统筹指导下,高台村争取到多个项目,通过盘活村内资源,实现了农文旅休闲产业蓬勃发展,乡村“重生”图景逐步显现。
  
  同处京西的房山区,也在探索“组团式”振兴乡村的路子,主角则是驻村第一书记。
  
  从2015年开始,北京市累计选派7批3173名驻村第一书记,目前在村的第七批共有1050名、首次突破了千人。房山区根据驻村第一书记量多、面广的实际,探索打破“1名第一书记只服务1个村”的传统模式,创新建立了驻村第一书记“一五八”服务体系,着力推动第一书记横向牵手、形成合力。
  
  “一”,即成立1个驻村第一书记临时党委,下设6个片区临时党支部;“五”,即组建红色、致富、文明、为民、维稳5支区级先锋队,每支先锋队由20~40名驻村第一书记组成,分别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八”,即在8个派驻第一书记人数较多的乡镇挂牌成立“乡村振兴服务站”,每天都有第一书记到站值班服务,帮助周边村或群众解决实际难题。
  
  “组团式”联建共进,正在不断拓宽首都乡村振兴的路径。近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通过高校红色“1+1”、社会力量结对共建等方式,有效促进首都优质资源进入乡村,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城乡融合:首都资源多维赋能产业跃升
  
  作为首都,北京长期位居全国旅游热门城市榜首。如何把更多的游客引入乡村,更好承接超大城市的溢出效应,是首都乡村振兴的一道考题。在众多答题者中,通州区台湖镇唐大庄村是其中的佼佼者。
  
  全年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民宿入住率常年超80%,全村房屋年租金总额超1000万元,村民薪资收入约600万元……唐大庄村用短短3年时间,就交出了一张亮眼答卷。这个村曾长期以观赏鱼养殖为主业,集体经济薄弱。转机始于2021年,北京环球影城开门营业,吸引了大量游客。“泼天的流量”对唐大庄等周边五六个村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但能否接得住,还得看村党支部的决心和思路。
  
  “围绕如何做好产业转型,支部书记带着村‘两委’班子开了十几次会,反复沟通、充分论证,最终决定发展民宿产业。”唐大庄驻村第一书记于云龙介绍。只有村党支部凝聚力强,群众才能聚拢在周围。唐大庄民宿产业的起步靠的就是党员带头,村委会主任梁智凤率先拿出多年积蓄发展民宿,党员纷纷响应。通过“党员带群众”的方式,让村民从最初的犹豫观望变成主动参与。
  
  截至目前,唐大庄全村145个院落中,有98个已签约,其中87个完成改造并正式运营。村民曾经的住宅摇身一变,成了风格各异的主题民宿、特色餐厅、乡村咖啡店、金鱼文化馆等,平均每个院可为村民带来10多万元的年租金收入。
  
  唐大庄的蝶变看似偶然,实则蕴含着首都乡村振兴的共性逻辑。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北京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独特路径,就在于各级党组织主动架桥铺路,将首都资源优势转化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推动城乡要素从单向输血转向深度融合。
  
  科技优势为首都乡村振兴增添了无限动能。北京市大力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在此过程中,一些乡村借势发力、顺势而为,实现了科技兴村。平谷区峪口镇西樊各庄村,地处“农业中关村”核心区域,自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在此落户,农业专家、教授以及常年驻村的研究生便成了村里发展的“智囊团”。盘活闲置土地、建设智慧温室、打造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平台、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6年来,科技小院为这个美丽乡村描绘了清晰的发展蓝图,促进村集体收入每年稳步增长。
  
  文化优势为首都乡村振兴增添了满满活力。北京市各级党组织依托首都深厚的文化底蕴,着力挖掘发展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京味文化、新兴文化等,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地标,走出了文化兴村之路。大兴区庞各庄镇鲍家铺村依托“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党员干部带头利用闲置农房引入艺术家成立工作室,建成鲍家铺文博馆、润林书画院等5类艺术作品展示空间,有效解决了村内优势产业欠缺、经济收入单一的问题。
  
  如今,在各级党组织的强有力引领下,首都的市场需求、文化创意、科技优势等正在持续激发乡村的多元价值和功能,京郊大地不仅成为城市功能的延伸空间,也变成了彰显古都风韵、时代气象的活力场景。
  
  风貌提升:重塑颜值展现乡村和美形象
  
  如同城区,京郊乡村也是展示大国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北京切实加强党建引领,以“百千工程”为抓手,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美丽北京增光添彩。
  
  妙趣横生的艺术涂鸦、游人不断的创客门店、热闹非凡的乡村市集……走进有“京郊小大理”之称的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现代气息和年轻活力扑面而来。一个远离城市的乡村,何以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地?解读有多种视角,但都回避不了人居环境这个关键变量。
  
  辛庄村是个典型的人口倒挂村,曾经有过脏乱差的糟糕环境。2016年,几位在此租住的市民自发成立环保小组,倡导垃圾分类。当年,辛庄村“两委”借势全面开展垃圾分类,短短3年时间,全村垃圾减量八成,成功创建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辛庄模式”。2023年,辛庄村入列全市“百千工程”首批示范村,通过实施“微改造、巧更新、精提升”内外兼修策略,农村人居环境和市民游玩体验得到持续提升。
  
  如今的辛庄村,环境美、人气旺、产业兴,成为全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标杆。村党支部书记李志水感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是一项惠民生、得民心、顺民意的民生工程,更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长远性发展工程。”
  
  一句话,乡村振兴离不开良好的人居环境,这也是延庆区张山营镇后黑龙庙村的实践所得。该村紧挨北京冬奥会的赛事场地海陀山,山脚下曾有一处上百头牛的规模化养牛场,蚊虫、异味、污水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村庄生态。
  
  借着冬奥会举办的东风,后黑龙庙村党支部坚决落实“疏整促”,将牛场腾退并全面提升区域环境,栽种花木、铺设草地、修建步道,重点打造集农事体验、萌宠养殖、百草药园、儿童游乐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民宿产业,30多栋村民老屋蜕变为精品民宿,年接待游客近2万人,村民人均增收3000余元,实现了村子“颜值”“品质”双提升,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好环境人人受益,但长久维持需要大家参与。在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已经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群众自觉维护的良好局面。村党员保洁服务队每月5日必须带头清扫责任区路段,不仅扫净了村头巷尾,更扫亮了党员在群众心中的模范带头形象。群众自觉做到垃圾主动分类投放、车辆不乱停乱放、遛狗拴绳等,真正把维护村庄环境当成自家事。如今的北沟村,院落整齐、道路干净、环境优美,成为长城脚下的干净村、网红村、外国友人频频光顾的“国际村”。
  
  精治善治: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贡献乡村智慧
  
  超大城市治理是世界级难题。近年来,京郊乡村作为首都的战略腹地,从未停下追求精治善治的脚步,以生动探索和成功实践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贡献着智慧经验。
  
  地处首都东北部的顺义区,通过将党组织建在网格上,不仅获得了群众广泛好评,也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还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可学可鉴的成功案例。
  
  在该区李桥镇后桥村,有个特殊的例会,每天下午5点,村党支部书记晁怀国都要跟村里的15名网格员和4名片长开个碰头会,看看当天群众反映的大小事有没有解决。
  
  距离首都机场仅3公里的后桥村,户籍人口1400余人,外来流动人口4000多人,人口倒挂严重,停车难、环境差、管理乱等问题让该村长期背负巨大压力。2023年,李桥镇创新推行“一米安心格”基层精细化网格治理模式,引领后桥村找到了破解难题的“钥匙”。
  
  后桥村将全村划分15个网格,每个网格管理37户约370人,实现“多网合一、一人一格、一格多能”。网格员每天巡查走访、发现问题,能解决的自己处理,解决不了的上报,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现在村民有事就找网格员,不用找我这个村书记。”晁怀国的一句话,道出了网格化带来的治理效能提升。
  
  与顺义区接壤的密云区,则探索建立“说法评理”平台,这是一种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机制。自2023年12月以来,区级单位、20个镇街、396个村居创新搭建了三级“说法评理”平台。村级平台负责日常纠纷调处,镇级平台协调重大矛盾,区级平台统筹疑难案件,织密了群众家门口的矛盾化解网络。
  
  如今,密云区三级“说法评理”平台呈现出多点开花的生动局面。大城子镇“核桃树下话和谐”、溪翁庄镇“小镇有理”等工作法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全区信访总量、市民热线万人诉求量实现了同比下降。“自从有了‘说法评理’平台,村里鸡毛蒜皮的矛盾纠纷减少了80%以上。”大城子镇东白岩村党支部书记李冬华自豪地说。
  
  从永定河流域的沟域党委,到潮白河边的网格治理;从艺术赋能的乡创聚落,到科技支撑的农家小院;从规划建设100个“百千工程”示范村,到17个国家级“红色试点村”……首都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本质上是以党建引领破解超大城市“虹吸效应”与“反哺能力”辩证关系的创新探索。相信,北京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实践一定会越来越丰富,也一定会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记者 芦晓春)
  
  
[旅游] 44名老挝华裔新生代开启游学普
[旅游] 走,去桑科草原过“营地慢生活”
[旅游] 四川发布“古蜀文明文物主题游径
[旅游] 我国入境游持续升温
[工业] 我国光伏装机突破10亿千瓦 新
[旅游] 苏州园林:“咫尺乾坤”邂逅千年
[农业]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绿色通道达境
[工业] 前5月我国绿电交易量超过220
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 架起中
四川小金县“金山玫瑰”采摘溯源
广西隆安:农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
浙江乡村:时令果蔬迎丰收 “甜
广东高州贡园古荔“老有所依”
建材以旧换新促升级
防晒衣不防晒 亟待监管阳光破局
政府热线前的嬉笑 失守的何止是
重点工程建而不用 背后是管理躺
以旧换新拉动手机销量持续增长
去新疆!畅游天山地理画廊
筑牢海上生态保护防线 强化海上监管整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
美丽河湖何以美进人心
城市更新需下足绣花功夫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