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故事

 
稻香里的文明密码:和美乡村绽幸福之花
加入时间:2025-06-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作者 张玮 梁子晶
 

  远山如黛,稻田如镜,绿油油的稻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炊烟从村里的东南角升起,在邻居的闲聊中,三合村渐渐进入夏夜的美好……

  不久前,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三合村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近日,记者探访了这座透着江南雅致的东北新农村。

图为三合村稻田俯瞰图。 宝音德力格尔 摄
  特色文旅盘活乡村产业

  走进三合村,整齐划一的朝鲜族民居和清新幽静的小桥流水映入眼帘,沿着民族风情步行街的石板路前行,有游人赏花,有新人拍照,有孩子研学……

  近几年,三合村以朝鲜族特色村寨、水稻观光和传统民俗为载体,全面盘活村里的闲置资源。

  “我们通过有偿退出、合作建房的形式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权,创新‘村企合作’模式,引进文旅业态;利用闲置庭院经营特色餐饮、精品民宿、研学体验、艺术摄影等‘农业+文旅’产业;推动花园、果园、菜园、游园等庭院经济建设。”三合村党支部书记许忠峰介绍,全村现有各类经营主体43家,其中特色产业经营主体16家。

  夏日是三合村最热闹的时候,文化节、捕鱼节、音乐节、“一起去村游”、户外打卡定向赛等系列活动,吸引了各地游客。

  “这里距离市区近,下班跟家人、朋友来吃一碗朝鲜冷面,尝尝泡菜,觉得很幸福。”乌兰浩特市市民施颖说。

  2024年,三合村接待游客7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4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万元。

图为夏季文体赛事在三合村民族风情步行街举办。 乌兰浩特市委宣传部供图
  “美丽建设”助力美丽乡村

  生活在这里的人都会自豪地说:“我家住在三合村。”

  近年来,三合村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环卫一体化”和三合村沟渠整治等项目。

  现在,村里已实现路、桥、水、电、通信、视频监控全覆盖,村内道路硬化率达95%,自来水普及率达100%,亮化工程覆盖全村,主街巷道夜间照明无死角。

  许忠峰说:“我们组建了环卫清理小组,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河道清淤和村庄绿化工作,持续优化村屯环境。”

图为三合村互助养老餐厅。 乌兰浩特市委宣传部供图
  “合作共餐”打造老年互助联盟

  走进三合村互助养老餐厅,200平方米的空间可容纳40位老人同时就餐。

  2023年5月,三合村整合资源,打造“合作共餐”模式——低龄老人轮流备餐烹饪,高龄老人享受服务,形成“共备—共制—共餐”的全流程互助联盟机制。

  村里的老人作为互助联盟召集人,每天带领大家制作打糕、辣白菜等民族美食,在烟火气中延续文化记忆。

  67岁的姜信淑主动承担起餐厅卫生管理,她说:“帮衬高龄老人,自己也过得充实,这叫‘低龄存时间,高龄换服务’。”现在,20余位低龄老人志愿者成为三合村养老服务体系的“主力军”。

  2024年,三合村开展养老助学、特色文体、全民阅读、鸿雁送书等活动近百次,惠及群众6000余人次,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针对村内中高龄、独居老人占比高的现状,三合村两委联合驻村工作队、村医组成“一巡二看三问”志愿服务队,每周上门巡访特殊老人,并对接超市、饭店等社会资源,提供代购、送餐、送药等服务。

  “老人是村里的宝贵资源。我们在开展公共服务过程中,更加注重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许忠峰表示。



[旅游] 44名老挝华裔新生代开启游学普
[旅游] 走,去桑科草原过“营地慢生活”
[旅游] 四川发布“古蜀文明文物主题游径
[旅游] 我国入境游持续升温
[工业] 我国光伏装机突破10亿千瓦 新
[旅游] 苏州园林:“咫尺乾坤”邂逅千年
[农业]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绿色通道达境
[工业] 前5月我国绿电交易量超过220
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 架起中
四川小金县“金山玫瑰”采摘溯源
广西隆安:农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
浙江乡村:时令果蔬迎丰收 “甜
广东高州贡园古荔“老有所依”
建材以旧换新促升级
防晒衣不防晒 亟待监管阳光破局
政府热线前的嬉笑 失守的何止是
重点工程建而不用 背后是管理躺
以旧换新拉动手机销量持续增长
去新疆!畅游天山地理画廊
筑牢海上生态保护防线 强化海上监管整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
美丽河湖何以美进人心
城市更新需下足绣花功夫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