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科技

 
今夏北方天气为啥像南方
加入时间:2025-09-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印曼曼
 

  对于今年夏天的北方居民来说,可能会有一种错觉:天气怎么越来越像南方了?闷热、多雨、潮湿,这些原本属于南方的天气特征,如今在北方也变得常见起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反常态”,原因何在?

  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夏季受东亚夏季风影响,雨热同期——但南北差异明显:南方地区夏季常年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调控,副高内部的下沉气流导致高温,其西侧的西南气流会持续输送南海、西太平洋的暖湿水汽,加之夏季登陆我国的台风也会带来大量海洋水汽,使得南方夏季普遍呈现“高温+高湿”的特点,“桑拿天”是家常便饭;而北方地区夏季虽也受季风影响,但水汽输送强度远不及南方,更多是“干热”天气,即便出现高温,通常湿度较低,闷热感远不如南方强烈。

  然而,今年夏天,北方的气候特征却打破了这一“常规”,高温高湿的“桑拿天”频发,体感温度骤增,让习惯了干爽气候的北方居民倍感不适。相关气象数据也表明,今年我国高温天气总体呈高温日数多、出现时间早、影响范围广和极端性强四个特征,在北方地区尤为突出。以北京为例,今夏相对湿度曾高达85%~100%。高温环境中,人体依赖汗液散热,而高湿环境下,潮湿的空气阻碍汗液蒸发,热量在人体内积聚,造成体感温度飙升,让北方居民面临“火炉”加“蒸笼”的双重“烤验”。

       干热变闷热,“幕后推手”是谁?

  受副高影响,我国夏季气候南方北方呈现规律性的差异,但副高的强弱、中心位置及移动速度的剧烈变化,会造成不同区域极端灾害天气的发生。副高的内部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增温强烈,同时风速较小、太阳辐射强烈,易导致近地面温度快速上升。而副高西侧盛行的西南风,则是水汽输送的重要通道。

  今年7月以来,副高脊线位置达到1961年以来最北,其西伸程度也显著增强。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副高内部的高温之所以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还与“热穹顶效应”的加持密切相关。

  所谓“热穹顶效应”,即副高控制区域内,下沉气流压缩空气产热,使近地面升温——副高外围冷空气与内部暖空气形成“气压差屏障”,如同穹顶锁住暖空气,阻止其与冷空气交换。今年的副高7月初就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7月以来,其“管辖”范围北上到整个华北黄淮地区乃至东北。因此,整个北方地区“热穹顶效应”显著,太阳辐射热量无法消散,多地连续多日超40℃,甚至出现夜间超28℃的“全天候闷热”现象。

  水汽方面,由于副高位置偏北,副高西侧西南暖湿气流“一路向北”,直达北方地区,与南下的冷空气交汇,导致北方地区降水偏多。另一方面,空气中水汽含量升高,使得体感温度进一步上升,形成典型的“闷热”型天气——高温叠加高湿,令北方今夏气候具有了一定南方的特征。

  简单来说,今年副高的“北进西伸”,相当于把南方的“水汽输送管道”直接接到了北方。同时,“热穹顶效应”又像“保温罩”一样锁住了热量,最终造就了“又闷又热又多雨”的天气。

       是偶然现象,还是长期趋势?

  北方高温高湿现象是全球极端气候事件的一种表现。每一年的气候异常,既受可预测的气候信号调制,也受不可预测的非线性混沌变率的影响。当下,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系统不稳定性加大,使得原先周期和强度稳定的自然变率呈现新变化规律,导致气候系统中的混沌变率增强。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整体呈上升趋势,气候不稳定性显著加剧。因此,未来全球天气气候会更加多变,湿热复合、干热复合型天气事件会更加频繁地发生,国际上称之为“气候新常态”。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北方复现今年夏天“桑拿天”的概率将会增加。

       面对不确定性,该怎么办?

  我们应从多方面增强应对能力,降低极端天气影响:

  一是构建风险早期预警体系。特别是深化极端气候事件规律与机理研究,加强综合实况监测,提升精准预报水平,发展极端天气及复合型灾害预警技术,强化预警发布与风险防范,为应对争取时间。

  二是提升重点领域适应韧性。开展高温干旱对农业、电力、水资源等的影响评估,研发基础设施极端事件监测预警技术,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区域格局,增强行业与社会整体气候韧性。

  三是加强科普宣传与公众防御。通过互联网、社区、学校等多渠道普及气象灾害知识,将防御知识纳入义务教育,提升公众安全防范意识与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不断加剧,极端气候事件更为频繁、剧烈,过去的气候经验可能不再适用。今年夏天北方的“南方化”气候表现,正是气候变化给我们的一次提醒——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唯有科学认知、主动适应,才能更好地守护生产生活安全。(作者: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工程师)

 

 

[旅游] 千年古城如何打造文旅新地标
[工业] 广州增城优化环评分类管理 降低
[工业] 氢能产业逐渐走到深水区 北京以
[旅游] 深度慢游重构旅行意义与价值
[工业]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前突击转移危废
[工业] 首钢园成为服贸会永久会址 园区
[农业] 盐渍化土地综合利用路在何方
[农业] 行进中国|梨乡“金果”链出甜蜜
西藏那曲:湖光山色引客来
(活力中国调研行)绿色“含金量
老城古建焕新颜,北京历史文化地
探访宁夏利通区清水沟
赋能乡村振兴 广东“新农人”飞
丢个旧沙发旧书柜 怎么比买新的
福建小城循环经济闯出产业新路
如何破解大件旧物扔比买难困局
月饼盒有两个生产日期 旧盒装新
开辟工业节水增效新路径,ai能
向着美丽中国不断迈进
部长点赞的城市会客厅 如何从生态痛点
以治理创新推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
把城市更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花园城市是什么样的城市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