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旅游

 
红色旅游新模式走新更走心
加入时间:2025-10-06  来源:新华社  
 
  上一秒还是重庆熙攘的街头巷陌,随着舞台和观众席的缓缓旋转,场景无缝切换至渣滓洞监狱。“枪声”从耳畔掠过,座椅随“炮声”震颤,灯光模拟出天边破晓和熊熊火光……观众仿佛被拉回到1949年的山城。
  
  这是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重庆·1949》的演出现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红色旅游持续升温,该剧凭借动态舞台、沉浸观演等创新形式,成为游客的热门选择,几乎场场爆满。从追寻历史记忆的老一辈,到热衷文化体验的年轻人,再到带孩子接受红色教育的家长,不同年龄段的人在这部剧中找到共鸣。
  
  “《重庆·1949》打破代际隔阂,靠的是‘新意’。传统红色剧目受限于静态舞台,不易让年轻人产生情感共鸣。这正是我们决心突破传统模式的原因。”重庆1949大剧院副总经理周慧芳说,在科技助力下,该剧打造了独特的“5环”旋转舞台,构建出沉浸式剧场空间。随着观众席与舞台同步转动,梯坎、码头、监狱等场景无缝切换,重庆解放前夕的动人故事层层展开。
  
  周慧芳说,这部剧打破了红色剧目在年轻人眼中“沉闷”的刻板印象,契合当下年轻群体的文旅消费需求。目前,观众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已超过70%。
  
  “我被舞台效果吸引进剧场,又带着感动和敬畏走出剧场。”湖南游客姜清说,没想到红色剧目还能以这种形式呈现,这部剧不仅是在展现历史,更是带着观众“走进”了那段岁月。
  
  《重庆·1949》吸引观众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新意”,还有内容上的“心意”。该剧为观众在剧场内外准备了多个彩蛋,戏虽落幕,观众的体验却未终止。
  
  舞台剧落幕,一群年轻演员快步跑出剧场,瞬间融入游客中,再现新中国成立时山城青年将喜讯传遍大街小巷的场景。
  
  “看完剧后,我内心激动不已,剧中的人物与我互动,为我们提供了释放情绪的‘出口’。我们和演员一起挥舞国旗,唱起国歌,仿佛自己也成了当年欢呼队伍里的一员。”重庆市民石国华说。
  
  周慧芳介绍,《重庆·1949》的成功“破圈”,也为解决红色旅游长期存在的“体验浅、链条短”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重庆1949大剧院就位于红色旅游景点渣滓洞和白公馆附近。很多观众观演后意犹未尽,会自发前往渣滓洞、白公馆实地寻访,实现了从观剧到游览的闭环。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红色游+乡村游”的“红绿融合”新模式,也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
  
  重庆市綦江区是中央红军长征在重庆的唯一过境地。綦江区石壕镇拥有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红军宿营地、红军烈士墓等红色资源,假期期间每天都有大批游客前来瞻仰观光。
  
  “石壕镇的红色资源声名远播,但是这些景点的位置较为分散,且参观场景较为单一,石壕镇急需一条主线,将这些景点‘串珠成链’。”石壕镇党委书记孙振营说,他们最终将眼光放在了石壕镇的乡村资源上。
  
  石壕镇巧妙地将红色景点与蔬菜产业园、田园风光区串联成一条“重走红军路”体验线路,并打造一批红军主题餐馆、民宿,推出红米饭、南瓜汤等红色体验菜品,以此来丰富游客们的游玩体验。
  
  “石壕镇就像一座‘没有围墙的展览馆’,红色记忆并非封存在展柜里,而是鲜活地融入了青山绿水与人间烟火中。在红军路上走一走,在农家院里坐一坐,既回忆了历史,又充满了趣味。”来自重庆市沙坪坝区的游客张帆说。
  
  綦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骏说:“綦江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我们扎实推动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发展、创新性表达、沉浸式体验,不断丰富‘红色文化+’多元业态,努力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记者 赵佳乐)
  
  
[旅游] 入境旅游新高峰 中国迎来跨境旅
[工业] 河北推动钢铁产业提档提质
[旅游] 红色旅游新模式走新更走心
[农业] 特色产业丰收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
[工业] 系统攻关让矿山更智慧
[工业] 让民间资本愿投敢投会投
[工业] 多方发力化解绿电交易难题
[旅游] 红色资源转化为文旅消费优势
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幸福靠山
天蓝山绿水更清
从绿水青山到共富图景
书写古茶树两山转化新答卷
西藏那曲:湖光山色引客来
从家电到农机 以旧换新点燃国庆
升易降难 消费套餐不应是单行线
多元共治建好无废城市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迎来政策利好
丢个旧沙发旧书柜 怎么比买新的
不断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美丽中国就在你我身边 公园+模式让城
城市更新 生活焕新
空巢老年人情感需求催生外包儿女新业态
多地因地制宜明确好房子建设标准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