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文明

 
广州探索污染土壤异地处置
2024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将稳定在92%
加入时间:2024-06-24  来源:中国环境报  
 

图为广州市污染土壤集中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处置中心。广州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一辆辆满载污染土壤的运输车辆驶入广东省广州市污染土壤集中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处置中心。进行过磅称重、装卸暂储后,这些土壤被采用固化稳定化、化学淋洗、热脱附等工艺进行处置,整个流程利用“污染土壤集中处理处置智慧环保信息化系统”进行监管。
  
  “处置中心的建设是国家和广东省鼓励探索开展污染土壤异地处置新模式的生动体现,也是广州市先行先试、探索土壤污染防治经验的具体实践。”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环境与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王瑛告诉记者,异地处置是将地块内的污染土壤转运至该地块以外,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处置或利用的模式。异地处置实现了废物集中治理、环保统一监管,从而更好地保障环境安全,节省时间和资金。
  
  出台系列标准,创新“治土”机制
  
  近年来,广州市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的原则,以保障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抓手,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人居环境安全为重点,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不断织密土壤安全防护网。
  
  针对低风险地块,提出以风险溯源为主的高效识别调查方式;针对潜在污染地块,在国内首次实现调查关键技术指标全覆盖,并开创性提出异常点位排查技术方法;针对高风险地块,率先将边际效益理论应用于采样布点工作,建立精细化详细调查布点模式,实现“低风险地块排除风险、中风险地块研判风险、高风险地块具化风险”的分级分类管理,有效避免过度调查及由此造成的过度修复。
  
  王瑛介绍说,围绕“两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考核,广州市因地制宜积极出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系列标准,涵盖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修复治理、环境监理、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等各环节,为本地建设用地再利用提供“贴身服务”,率先提出了多项技术创新。
  
  在认真研究农用地污染特征基础上,广州市还在全国首个推出农用地转建设用地的土壤污染状况简化调查指引,开创性提出7个“是否”的调查方法,并进一步在非工业建设用地领域推行简化调查,大幅度压缩调查时间和经费。在国家指南制定前,广州市已尝试委托第三方实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修复效果评估的监测质量监督,并开发“广州土壤”app用于动态管理,实现对土壤“事前掌握动态、事中监督指导、事后抽查校验”的全过程监测质量监督。
  
  同时,广州市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修复活动以“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的方式纳入日常监督管理,完善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管控和修复效果评估监测质量监督制度。
  
  管住源头,动态更新重点排污单位名录
  
  “土壤污染防治,要从源头管住。”王瑛告诉记者,广州市环评审批部门在审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环评时,对涉及土壤污染风险较高的“两高”(高耗能、高污染)等项目严格限制上马,从源头上严控工业污染源,减少土壤污染隐患。
  
  通过组织制定《广州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管理要点》,广州市动态更新2024年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地下水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其中,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5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73家。指导、督促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开展隐患排查、自行监测、有毒有害物质报备等工作,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切实做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督促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落实相关法定义务。
  
  把好建设用地准入关,广州有序推进全市污染地块的场地调查、风险评估、修复方案、效果评估等评审备案,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共同实施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的环境准入把关。2024年1月—4月,广州市完成67个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的评审工作。
  
  率先试点,提出“净土开发”模式
  
  广州市城镇化程度高,土地资源有限,且正处于转型发展期,对土壤修复、地块流转的速度要求高。对此,广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净土开发”模式,即以污染地块“先出让再修复,达标后建设”取代“先修复再出让”。这一模式既保障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又有效加快储备用地出让和再开发的进度。
  
  近日,广州市还印发实施了《广州市2024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计划》(以下简称《工作计划》),明确了2024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2%、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地下水国考点位水质达标的核心目标,从系统推进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稳步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有序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深入推进污染防治试点示范、全面提升监管与支撑能力六方面提出了18项重点措施。
  
  《工作计划》首次提出了探索在产企业边生产边管控土壤污染风险模式,以石化和垃圾焚烧行业为对象,分别开展国家级和省级边生产边管控试点,逐步打通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防治全流程环境管理模式。
  
  此外,广州已对电镀等4个行业开展在产企业风险管控试点,总结出在产企业土壤污染风险的重点监管区域位于“六区一网”(燃料堆存区、生产区、危险化学品储存区、废气治理区、含应急池在内的综合废水处理区、危废暂存区以及地下污水输送管网),并追根溯源,掌握风险关键环节。(本报见习记者 郑秀亮)

  
  

[旅游] 44名老挝华裔新生代开启游学普
[旅游] 走,去桑科草原过“营地慢生活”
[旅游] 四川发布“古蜀文明文物主题游径
[旅游] 我国入境游持续升温
[工业] 我国光伏装机突破10亿千瓦 新
[旅游] 苏州园林:“咫尺乾坤”邂逅千年
[农业]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绿色通道达境
[工业] 前5月我国绿电交易量超过220
广州从化黄场村:黄皮打造乡村振
海南绘乡村振兴新图景:规划赋能
设施农业助农增收 五彩椒带来多
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 架起中
四川小金县“金山玫瑰”采摘溯源
建材以旧换新促升级
防晒衣不防晒 亟待监管阳光破局
政府热线前的嬉笑 失守的何止是
重点工程建而不用 背后是管理躺
以旧换新拉动手机销量持续增长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物种新
我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逾80%
去新疆!畅游天山地理画廊
筑牢海上生态保护防线 强化海上监管整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