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丽中国

 
一座超大城市如何成为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加入时间:2024-12-0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今年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6次缔约方大会(cop16)上,举行了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北京被评为“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一座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是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人与动植物又该如何和谐共处?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侠客岛”开展的微博直播连麦中,记者与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闻丞进行了交流。
  
  物种多样性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参考
  
  在许多人的认知中,北京人口众多、道路复杂、建筑密集。无论怎么猜,这座超大城市,似乎都与“生物多样性”不搭边。
  
  但事实并非如此。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北京累计实地记录生态系统群系136种、物种6895种;处于全球“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有确切记录的野生鸟类达519种。这个规模超过了全球鸟类的5%、全国的三分之一。
  
  从专业角度来说,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由宏观到微观的层次,评价一座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要考虑这些不同层面。但对公众来说,物种的丰富、多样,是评估一座城市生物多样性最直观、也最易理解的指标。
  
  “中国有1500多种鸟,北京就囊括了三分之一,占比很高。这是丰富的北京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闻丞说。他曾深度参与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对北京的物种十分了解。
  
  “不光天上飞的物种丰富,水里游的也同样。”闻丞介绍,历史上,北京曾有80余种淡水鱼类。由于环境恶化,数量一度下降到30多种。近几年,北京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大大改善,北京的鱼类数量恢复到60多种。
  
  “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判断一座城市的物种是否丰富:一是这个地方现在有多少物种,就是算一算绝对数量;二是经过保护后,这个地方的物种数量是否有所恢复;与还没有出现大规模人类活动时相比,是不是又尽可能保存了当地原有的特色物种。”闻丞说。
  
  近年来,褐马鸡、黑鹳、鸳鸯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野外种群的数量,在北京地区不断上升;震旦鸦雀、栗鸢、栗斑腹鹀以及叉唇无喙兰、尖帽草等北京新记录野生动植物也不断涌现。
  
  以褐马鸡为例。历史上的北京,原本是褐马鸡的主要分布地之一。在一段时期内,褐马鸡数量减少,甚至极少在北京现身。近些年,研究人员发现褐马鸡在北京的分布点显著增加,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等地经常出现它的身影。这些物种的重现,既印证了北京生物多样性的丰富,也说明当地生态系统正不断恢复。
  
  指标物种出现标志生态环境向好
  
  生态学常以某些物种在特定地区的出现,作为反映当地生态环境向好的依据,这类物种被称为“指标物种”。
  
  北京有6895种物种,哪些物种算指标物种呢?
  
  北京有广阔的山地。松鼠是山区的一种指标物种。松鼠需要依赖枫树、橡树等结籽儿的树储存过冬食物。闻丞介绍,如果一片树林出现2至3种松鼠,说明这片森林生产种子的能力很强。在这种情况下,超过1种以上的松鼠就可以作为一个指标。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香山公园、百望山森林公园等地,都是松鼠的乐园。随着城市绿化环境不断改善,北京市区的公园里也经常出现松鼠。
  
  当树木步入老年后,容易生病,啄木鸟就会来到树上活动,主动开凿树洞。树洞有时变得越来越大,一些不具备在树上打洞能力的鸟,比如鸳鸯、猫头鹰也会慢慢地在树林里出现,住进树洞里。“当树林里出现鸳鸯和猫头鹰这类在树洞里做巢、体型较大的鸟时,也表明这片树林的环境比较接近理想状态,它的生物多样性一定是比较好的。”闻丞说。
  
  再来看城市绿地。鸟类、传粉昆虫如蝴蝶和蜜蜂等,是标志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质量的指标性物种。“在北京,如果一个地方的生物多样性丰富,那里多半会有蝴蝶和各种各样的蜜蜂。比如在故宫里,我们会在一片花坛中看到6种以上的蜜蜂。”闻丞说,“相反,如果生物多样性不好、生态系统结构出现问题,出现的就主要是一些双翅目昆虫,比如苍蝇、蚊子。”
  
  蜻蜓则是判断水环境生态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北京有一种罕见的低斑蜻。”闻丞说,“在我国,低斑蜻曾广泛分布在华北、华东等地。但现在,它是极危物种。低斑蜻对环境要求极高,这使得它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指示作用超过其他绝大多数生物物种。”
  
  如今,低斑蜻在北京温榆河流域、凤凰岭,乃至靠近市区的圆明园、颐和园等地都有所恢复。有低斑蜻的地方,也一定会有萤火虫、青蛙和其他对水质要求很高的鱼类。“这是北京生态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提升的有力印证。”闻丞说。
  
  2023年,北京中心城区记录到了24种蝴蝶和29种蜻蜓,光在天坛公园就记录到了13种蝴蝶,表明这里是蝴蝶在首都核心区最重要的栖息地。此外,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也记录到了16种蝴蝶和24种蜻蜓,是中心城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然而,也并非所有的新增物种都预示着当地环境向好。一些外来物种,比如在南方出现过的福寿螺、红火蚁等,虽属于生物多样性新增的一部分,却会对入侵地区产生危害。而另一些物种的出现,可能是由于气候变暖影响,导致原本出现在温带、亚热带乃至热带地区的物种不断北移。
  
  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规划先行
  
  北京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多样性,远超同纬度很多区域。
  
  “这和北京的地理位置有关。北京处在不同生物地理区交汇地带,这使得北京的生态系统和物种非常丰富。”闻丞说。
  
  对于一座超大城市来说,这无疑是种先天优势。但也提出了另一重挑战,如何保护好这些物种?
  
  必要且首要的,是城市规划层面——要在城市的空间规划中为物种腾出空间。
  
  过去20年,北京市先后出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两版规划中,都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之后,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生态修复的要求,北京市又组织编制了《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这版规划中,打造“全球顶级生物多样性之都”被写入规划愿景,编制者充分考虑北京生物多样性恢复潜力和目标,做了定量、明确的规划。
  
  闻丞和团队深度参与了这项工作。“我们系统梳理了北京历史上有哪些值得保护的鸟类、兽类,甚至鱼类。对两栖动物、植物都做了充分考虑。比如它们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才能生存,目前北京的哪些城市绿地、城市水体和农田、山林能满足要求,能不能通过人工恢复,或是自然引导达到良好状态。”闻丞说,“我们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做了系统分析,几乎考虑了北京每一片土地上,能恢复哪些蝴蝶、哪些蜜蜂、哪些鸟,以及哪些水域里能恢复哪些鱼,然后根据实践经验,提出恢复指标物种的导则。”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指导下,北京开展了一系列保护行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设自然保护地,守护重要生态空间;持续开展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并应用于生态保护补偿,不让保护生态者吃亏……
  
  如今,北京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8%,公园绿地总数提升至1065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9平方米。正是绿色空间的不断扩展,为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北京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氛围非常好,从小学起,孩子们就接受生态环境教育。而且北京的生物多样性数据中,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来自关心环境和野生物种的社会组织和公众,这非常难得。”闻丞说。
  
  找到人与野生动物相处的“平衡点”
  
  随着保护力度加大、野生动物种群增长,城市里也出现越来越多野生动物。近年来,我们常能见到野猴、野狐狸向人类讨食的新闻,也能看到野猪、东北虎等闯入人类居住地,甚至还发生了伤人行为。
  
  “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一方面,城市越扩越大,不断将不属于城市的生态系统包到里面;另一方面,动物也适应了人类活动,慢慢往城市里走。在欧美的国际化大都市里,也会出现许多野生动物。”闻丞说。“人与动物在资源、空间利用上的矛盾是一定存在的,但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管理、技术和社会动员来解决。”
  
  根据《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大中型哺乳动物恢复的空间被设定在山区,这里人类活动较少,二者基本互不干扰。在平原区,要恢复的则主要是鸟类以及和人冲突较小的物种。“人和动物最好的关系是各得其所、各自安好,形成生命共同体,尽量减少矛盾。”闻丞说,“人与野生动物相遇,一方面可能会造成直接的人身伤害,另一方面也存在传播人畜共患疾病的风险。”像野猪、大象等野生动物,都是对人类具有伤害性的动物。
  
  闻丞认为,城市在建设基础设施时,或可设置一些隔离带或路障,让这些可能和人类发生冲突的物种尽量不要无障碍地进城。“还是要有一定隔离,高速公路或绿地隔离带、沟渠等,都可以起到相应作用。”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较少的地方,可以设法为野生动物创造生存空间。”闻丞说,“有一些破碎的空间,比如山区、郊野等被一些基础设施隔离开的区域,我们可以做一些优化,把它连起来,让动物能够在城市外相对自由地活动,但进城又有一定难度。这样就能把这些大型动物和人隔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减少接触的机会。”
  
  “动物闯入城市的一大原因是为了觅食,我们要优化野生动物生存条件,尽量让它在自然界里就能获得足够的食物。让不同物种以原有方式去生息繁衍,是人与野生动物最好的共存方式。”闻丞说。
  
  人与野生动物在城市生存空间方面存在冲突与竞争,但与此同时,它们又构成了城市重要的自然与旅游资源。这一点在北京体现得淋漓尽致。北京有十大观鸟胜地,每逢秋冬候鸟迁徙季节,都能看到很多摄影爱好者前来观鸟、拍照。沿着世界遗产北京中轴线观光,从北边的什刹海,到南边的天坛,人们可以看到自由生活的绿头鸭、鸳鸯、白鹭、北京雨燕等鸟类生活于此。这条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轴线,也见证了人与野生动植物的和谐相处。
  
  
[农业] 数字赋能 激活乡村文化资源
[林业] 广东新增16个省级重要湿地
[林业] 四川资阳三大行动保障森林粮库建
[林业] 荒山坡变成金窝窝
[农业] 广西与越南携手开展智慧农业合作
[工业] 在煤炭沉陷区找到致富摇钱树
[旅游] 国际顶尖冰雪赛事为何青睐吉林北
[工业] 长(zhǎng)长的长春和长春
守护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安顺
让更多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天津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
陕西合阳废弃矿山变身绿色聚宝盆
汇聚涓涓细流 守护青山绿水
杜绝春节的喜庆浪费 不是小题大
加力扩围 以旧换新政策利好不断
以旧换新政策带动2024年家电
让消费券真正惠及消费者
以旧换新带动2024年家电零售
从2025年地方两会看老百姓钱袋子新
去年我国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万余个
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体系不断完善
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体系初步建立
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40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