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增绿举措

 
科尔沁沙地的彰武智慧
加入时间:2023-08-15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果叮咚
 
  风从这里吹过,卷起黄沙,吹来贫困和干涸,也记录着波澜壮阔的治沙传奇。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县24个乡镇有23个属于沙区,沙化土地面积达524.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6%、占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的1/4。每年,当地有40%—70%的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亩产不足百斤,50%的牧场遭受风沙侵蚀。
  
  70余年,一代代人接续奋斗、与沙抗争,涌现出刘斌、李东魁、董福财、宋晓东、侯贵、杨海清等一大批彰武治沙典型人物。如今,以彰武县为核心的千余公里阻沙林带迎风挺立,成功阻止了科尔沁沙地南侵,并将其南缘向北压缩13公里。土地沙化面积由当初524万亩降至不足200万亩,林地面积则由18万亩增加至212万亩,不仅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还为推进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贡献着“彰武智慧”。
  
  风起:守家园 战黄沙
  
  7月,正值盛夏。沙地气温更高,趁着早晚暑气消退,治沙工人们扛起铁锹、拎上水桶、坐上卡车,向着科尔沁沙地深处驶去。
  
  “天蓝了、沙退了,防沙治沙就是为了让大家过上山清水秀的好日子。”有着20余年造林治沙经验的彰武自发造林典型侯贵感叹道,“我们这风沙大,气候干旱,一棵树从育苗开始,到栽种,再长大,这个过程就像抚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栽活一棵树的难度很大,但我总想,还是要坚持住,总有一天,荒山会变成青山。”
  
  1952年,全国第一个防治风沙的科研机构——辽西省林业试验站(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前身)设在了风沙最严重的彰武县章古台镇。新中国科学治沙的脚步从这里开启。
  
  1978年,彰武县被确立为“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以此为契机,彰武县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在沿内蒙古边界营造宽2公里、长171公里的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带;在柳河沿岸营造宽100—500米、长117公里的护岸林;在中南部平原区营造农田防护林和杨树用材林;在东南部低山丘陵区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生态型经济林,推动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林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18万亩增加到21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9%提升至31.47%,有效阻挡科尔沁沙地南侵,在辽蒙边界带上筑起一道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以樟子松和杨树为主的固沙林把土地牢牢吸附在地表,庇护着当地基本的农田。目前,全县粮食亩产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十公斤增至538公斤,发展经济作物面积65.6万亩、总产量65万吨,每亩增收60多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风过:织“金甲” 造“绿海”
  
  在流动、半流动沙丘,由作物秸秆等材料编制的草方格犹如片片“金甲”将黄沙锁在原地,不向周围侵袭。
  
  “草方格又分立式和平铺式两种,立式又分为立埋草把、立杆横串草把和立杆横编柳条、立埋枝条等不同方式,根据不同的沙丘情况选用不同草方格形式,这都是沙区人民在与沙抗争的过程中摸索出来的治沙智慧。目前,彰武流动、半流动沙丘已全部固定。”彰武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赵立东说。
  
  时至今日,彰武形成了“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的系统治沙模式。
  
  从2018年开始,彰武启动实施百万亩草原生态恢复工程,通过人工补播牧草、退牧还草、草地修复等综合治理手段,构建50万亩“山水林田湖草沙”相统一的生态治理区,示范区植被覆盖度由不足20%提升至80%。
  
  “全县平均风速由每秒3.4米降至每秒1.9米,年均扬沙天气由40天减少到18天,带动沈阳及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降尘量大幅减少,进一步改善了彰武县域及周边城市生态环境。”赵立东说,“彰武的风再也不似从前那般嘶吼而过。如今风吹过,耳边听见的是阵阵松涛。”
  
  随着生态显著改善,旅游业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全新选项。
  
  结合百万亩草原生态恢复工程实际,当地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建设羊场6个、牛场1个,实现年收益120万元;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被列入全省首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场教学点名录,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业,明确打造150万亩离海最近的大草原目标,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的“大柳河”文旅格局。
  
  截至目前,德力格尔草原风景区、巨龙湖风景区获评国家3a级景区,2021年以来累计吸引省内外游览观光游客达65万人次、实现经济收益5.8亿元。
  
  风停:沙生金 惠民生
  
  科尔沁什么样?是黄沙滚滚、长河落日,还是“沙海淘金”、向沙而行?多样的防沙治沙模式为彰武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赵立东介绍,彰武探索构建“以光锁沙”新模式,用光伏阵列间距形成平铺式沙障,有效减少风速,利用光伏间距遮光降温、减少水分蒸发,在光伏板下闲置荒漠化土地种草固沙,恢复植物生长,减少风蚀侵袭,保护地下水资源,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在荒漠化严重的低效能土地,全力推进辽宁中部城市群生态屏障彰武“光伏+治沙”示范工程,开创了“光伏+治沙”新局面。近几年,全县光伏发电项目覆盖24个乡镇72个村。光伏发电收益所形成的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项目村小型公益事业扶贫,承担公益岗位,促进了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目前,仅三峡新能源发电公司1项光伏锁沙工程,就累计发电2.2亿度、实现净利润5100万元。
  
  彰武经验为辽宁全省推进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打下坚实基础。
  
  与2004年相比,辽宁省全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51万亩、下降18.4%,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288万亩、下降28%。辽宁省气象局资料显示,辽西北地区生态状况持续好转,改善了沈阳都市圈大气降尘量和沙尘天气,2020年降尘量和沙尘天数与2005—2008年平均值相比,分别下降32.5%和65.4%;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植被生态质量明显改善,2022年全省植被生态质量为23年来最优。
  
  风,停了。彰武处处流传着防沙治沙的动人诗篇。曾经的“沙窝子”,如今生态改善、产业兴旺,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美丽中国的建设中。在科尔沁,人进沙退的动人故事仍在继续上演。
  
  
[工业] 北京新疆实现两地错峰绿电交易
[工业] 青岛探索“点单”执法帮扶新路径
[工业] 四平“十六条”举措规范涉企检查
[林业] 多举措防全天候守 各方全力以赴
[林业] 内蒙古各地有序推进解决草原过牧
[林业] 青海省林草局评选出10个最美自
[林业] 甘肃高台修复退化林提升森林资源
[旅游] 新疆旅游亮眼成绩单的背后
新疆阿克苏:生态+旅游让绿水青
云南龙陵:林下经济激活绿水青山
解锁青山绿水间的共富密码
茶山上 一场生态变革悄然展开
让绿水青山生金淌银
自贡市委书记邹自景:加大秸秆禁
2元吃席 40年不变的乡村文明
五一假期黄金消费升温 以旧换新
“以旧换新”激发消费市场新活力
宁波消保委警示谷子经济消费风险
新规施行后 如何更好满足群众宜居需求
天津:大城三管提升城市气质
广西公布未来3年美丽广西建设的计划表
期待城市在更新中焕发新活力
将产业转型嵌入城中村改造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