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产业 > 生态产品

 
河南汝州:小花椒种出大产业
加入时间:2023-09-18  来源:经济日报客户端  
 
  初秋时节,沃野金黄。9月17日,在河南省汝州市寄料镇桑树坪村的花椒生产基地内“椒”香四溢,空地上一片片正在晾晒的花椒颗粒饱满,色泽鲜亮,空气中弥漫着花椒独有的香气。
  
  “村里今年的5000亩花椒迎来大丰收!”公司负责人王申告诉记者,上个月该村刚刚举办过首届“花椒丰收节”,尽管今年市场价有所下降,但他们村的种植的花椒因为品种好、卖相佳,在市场上依然“走俏”。
  
  桑树坪村位于汝州市寄料镇西南部,四面环山,多为荒山和坡地,依托山区资源优势,桑树坪村历来有种植花椒的传统。
  
  “早些年,虽有种植户种植花椒,但比较分散,种植技术也不成熟,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一直未能形成规模。”驻村第一书记杜振东告诉记者,2016年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引导和扶持下,桑树坪村开始大规模的发展花椒产业。
  
  为学习和借鉴国内花椒种植成熟的先进经验,时任桑树坪村支部书记的王申,多次带领村两委班子到南方、山东和山西等考察学习致富门路。
  
  “陕西省韩城市的花椒种植技术比较成熟,已经连续举办过多届花椒节大会,每年吸引全国各地的花椒种植商前去参展交流。”在众多城市的考察学习中,王申将目光投向了距今有600多年花椒栽培历史的韩城市。
  
  为了学习当地的花椒种植技术,王申带领村两委到当地学习花椒育种、育苗、嫁接等技术,并聘请当地的花椒研究院和汝州市农业、林业部门技术专家到村指导,结合村里土质特点进行花椒试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学习研究,从育种、育苗到施肥、浇水再到树苗嫁接,王申把花椒种植的一全套技术在最短时间内学到了手。
  
  技术学会了,如何调动本村群众的种植积极性,成了王申遇到的新难题。
  
  为打消群众的顾虑,王申鼓励村两委班子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河南绿鑫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带头发展和扩大花椒种植。
  
  2017年,绿鑫农林公司借助上级扶贫资金加上自身投资,购买了30万株优质“大红袍”花椒树苗,免费提供给农户种植,同时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实现统一管理,增强种植户的收益和抗风险能力。
  
  如今,桑树坪村花椒种植规模已经突破5000亩,年产值突破200万元,同时带动周边村民300余人就业,桑树坪村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花椒之乡”。
  
  今年,桑树坪村又通过申请上级财政资金,建成了100平方米的储存冷库,进一步延伸花椒产业链,提高花椒产业附加值。“得益于这几年市里提供的政策帮扶,我们的花椒产业规模才能逐年不断扩大。”桑树坪村支部委员焦秋说。
  
  不仅是桑树坪村,经过多年发展,一颗小小的花椒已经成为汝州市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据了解,为培育壮大花椒特色产业,近年来汝州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多措并举,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支持、群众参与、服务配套”等组合策略,侧重在资金、项目方面对发展花椒产业给予全方位政策支持。
  
  “我们先后投入各级财政资金1200余万元,通过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奖补、烘干加工设备购置等方式扶持花椒产业发展,逐步在南北两山区推广花椒种植产业。”汝州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薛文来说。
  
  截止目前,汝州市已经扶持大峪、寄料、夏店等乡镇发展花椒种植2.5万亩,年产量2500吨,带动8200余户农户致富增收。(记者夏先清 通讯员崔高阳)
  
  
[工业] 北京新疆实现两地错峰绿电交易
[工业] 青岛探索“点单”执法帮扶新路径
[工业] 四平“十六条”举措规范涉企检查
[林业] 多举措防全天候守 各方全力以赴
[林业] 内蒙古各地有序推进解决草原过牧
[林业] 青海省林草局评选出10个最美自
[林业] 甘肃高台修复退化林提升森林资源
[旅游] 新疆旅游亮眼成绩单的背后
新疆阿克苏:生态+旅游让绿水青
云南龙陵:林下经济激活绿水青山
解锁青山绿水间的共富密码
茶山上 一场生态变革悄然展开
让绿水青山生金淌银
自贡市委书记邹自景:加大秸秆禁
2元吃席 40年不变的乡村文明
五一假期黄金消费升温 以旧换新
“以旧换新”激发消费市场新活力
宁波消保委警示谷子经济消费风险
新规施行后 如何更好满足群众宜居需求
天津:大城三管提升城市气质
广西公布未来3年美丽广西建设的计划表
期待城市在更新中焕发新活力
将产业转型嵌入城中村改造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