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牵头申报的“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成套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成果荣获2024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自2008年开始建设并运行了由16套浮标组成的广西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网络,自主研制了高度集约的海上浮标和溶解氧、营养盐等一批海洋自动监测仪器,攻克了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建设、运行维护与质控等技术,起草了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标准体系,开发了数智化应用平台,有效推动了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从传统手工监测往自动化监测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为有效挖掘和利用自动监测数据,加快数智化转型,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积极贯彻落实“人工智能+”行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积极开展近岸海域水质预报预警技术研发。
“基于广西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控预警系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多源数据进行深度学习训练,构建水质预报模型,形成覆盖海洋环境关键因子的预测体系,首次实现海水水质未来7天自动预报。”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蓝文陆介绍,这也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及时掌握北部湾海域水质动态和未来变化趋势,防范海洋生态环境风险、开展海洋污染防治提供高效、可靠的技术支撑。同时,结合海洋环境关键因子预报及藻类增殖模型实现赤潮精准预警,为海水养殖业风险防控提供预警信息,有效避免海洋养殖业经济损失。
此外,依托茅尾海立体智能综合监测基地和广西近岸海域自动监测网络,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创建了北部湾生态环境天空地海一体化智能监测与预警预报平台,建立了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及应用的智能化全链条流程。
目前,通过在线水质、预警预报、应急监测、一张图集成展示等功能模块,实现数据智能审核、智能质控、智能分析和应急监测指挥调度,及时了解近岸海域水质、入海河流和入海污染源的实时动态,并运用人工智能模型和多类图表工具进一步深化多源数据的深度融合,预测未来水质状况,突出预警分级,为开展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平陆运河绿色工程建设和污染事故应急指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助力美丽广西建设和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蓝皓璟 岑国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