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工业

 
改造升级拓展煤电能力圈
加入时间:2025-04-24  来源:经济日报  
 
  近些年,我国煤电行业经历了大刀阔斧的优化提升。从超低排放改造到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再到低碳化改造,煤电机组的能效提升、灵活性增强和环保水平优化成果显著。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再次将煤电推到了改革升级的聚光灯下。为何在既有成果基础上仍需进一步升级?新一轮行动又该如何科学推进?
  
  作为我国基础性电源,煤电在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方面发挥了“顶梁柱”和“压舱石”作用。考虑到煤电是能源领域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以及能源转型的需要,我国近年来积极推进煤电机组转型升级。全国八成以上煤电机组进行了节能改造,九成以上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近3亿千瓦煤电机组实施了灵活性改造,实现了在额定工况下有效降低供电煤耗的阶段目标。一系列改造让煤电“老树发新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能源转型的深入推进,对煤电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煤电不仅要自己跑得稳,还得随时给新能源“救场”。截至2024年,我国新能源装机占比首超煤电与气电总和,能源转型迈过重要里程碑,但欠稳定的新能源发电加剧了电网调节压力,电力系统的游戏规则正在被改写。为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煤电机组频繁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传统“三改联动”虽提升了基础性能,但面对新型电力系统对调节速度、调峰深度的更高要求,仍需进一步挖掘灵活调节能力,保障能源转型和安全供应之间的平衡。
  
  另一方面,“双碳”目标的刚性约束,需要煤电进一步降低碳排放。煤电碳排放总量大,2023年电力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43%。尽管“三改联动”有效降低了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但“按下葫芦浮起瓢”,煤电机组低负荷运行又导致煤耗攀升,抵消了部分减排成果。随着碳达峰时限迫近,须进一步推动煤电碳排放强度下降,并为碳中和预留改造空间。
  
  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的深层逻辑,是让煤电从“稳定输出型选手”转型为“全能型运动员”。在充分衔接“三改联动”基础上,着眼于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推动煤电行业在清洁降碳、安全可靠、高效调节、智能运行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
  
  高效调节是新一代煤电升级的核心目标。专项行动首次将供电煤耗、低负荷煤耗攀升幅度、深度调峰最小出力、负荷变化速率、一次调频、启停调峰6项指标打包考核。清洁降碳是新一代煤电升级的重要方向。专项行动积极推进现役机组实施低碳化改造,鼓励具备条件的新建机组同步实施低碳化建设。智能运行是新一代煤电升级的重要支撑。根据专项行动,新一代煤电应重点聚焦智能控制、智能运维、智能决策3个评价指标,全面提升煤电机组运行管理水平。
  
  为推进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需多方协同打出“组合拳”。政策方面,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支持现役煤电改造升级机组、新建机组和新一代煤电试点示范机组与新能源实施联营,鼓励联营的新能源项目优先并网,为煤电升级提供政策保障和发展空间。资金方面,拓宽融资渠道,优化投资循环机制,解决煤电升级改造资金难题。技术创新方面,产学研用各方需紧密合作,集中力量攻克煤电灵活性提升、低碳化改造、智能运行等关键技术,研发新装备、新工艺,推动煤电技术迭代升级。
  
  新一代煤电升级绝非简单延续过往改造路径,而是一场从功能定位到技术体系的系统性革命。它既要“破”除高碳锁定效应,又要“立”起灵活、高效、清洁的新型煤电生态。这一过程中,需平衡短期保供与长期减碳、企业效益与社会责任、技术理想与工程现实的多重矛盾。通过专项行动,煤电行业将更好适应新型电力系统需求,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作者:王轶辰)
  
  
[旅游] 新疆旅游亮眼成绩单的背后
[农业] 一个村庄的生态逆袭与共富密码
[农业] 建设运转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旅游] 中国购成外国游客打卡新方式
[工业] 让民企吃下敢闯敢试定心丸
[工业] 瑞昌以竹编文化赋能废弃矿山生态
[林业] 我国林下经济年产值超1万亿元
[工业] 戈壁滩上 给绿电建起临时宿舍
云南龙陵:林下经济激活绿水青山
解锁青山绿水间的共富密码
茶山上 一场生态变革悄然展开
让绿水青山生金淌银
四川在绿水青山间奏响“两山”转
2元吃席 40年不变的乡村文明
五一假期黄金消费升温 以旧换新
“以旧换新”激发消费市场新活力
宁波消保委警示谷子经济消费风险
闲置手机这样处理
天津:大城三管提升城市气质
广西公布未来3年美丽广西建设的计划表
期待城市在更新中焕发新活力
将产业转型嵌入城中村改造
西安打造书香之城 读者探索更广阔世界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