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农业

 
美丽乡村如何既扮靓面子又做实里子
加入时间:2025-07-10  来源:中国环境  
 
  农村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如何实现有机统一?在近日贵州省贵阳市召开的2025美丽中国建设实践论坛上,来自美丽乡村的建设者们分享案例、阐述见闻,从各自实践中给出了思考与解法。他们的讲述,为“美丽中国”战略在乡村落地提供了带温度的注脚。
  
  加强政策支持,守护农民生计
  
  “生态红线不能碰,基本农田不能占,禁养区划定好了,污染企业也清理了……可这些政策一落地,有些农民原本的生计就断了。”
  
  长期蹲点调研的作家张艳华这样讲述她在乡村的观察。她直言,当前乡村生态保护最大的挑战,是执行过程中缺乏同步的替代机制和民生托底。
  
  “比如,很多农民过去靠养殖或小作坊维持生活,他们转型有没有新技能?有没有替代产业?有没有补偿政策?”她强调。
  
  湖南长沙宁乡市菁华铺乡乡长袁国命,曾任职陈家桥村,以前因为贫困曾流传出“好女不嫁陈家桥男”的说法。如今,陈家桥村通过清垃圾、清污水、清违建“三清”和改厕、改水、改村貌“三改”,村貌焕然一新。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盘活800亩闲置土地,发展硒农业和乡村旅游,“黄桃一年卖了100万,全村亩均增收超千元。”他说:“环境改变的同时,收入也上来了,群众愿意支持。”
  
  张艳华将这种双重推进称为“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关键在于给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山银山’。”张艳华表示。
  
  转变思维逻辑,推动美丽乡村长久可持续
  
  “厕所建好了,门却锁着。”张艳华在多地村庄调研时,曾看见这样的现实场景。“1500元一个月的清扫费,对没有稳定收入的村集体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张艳华直言。
  
  袁国命也坦言,基础设施建起来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它持续发挥作用、真正改变生活质量,才是最大的考验。“乡村治理不是一锤子买卖,是细水长流。”他们在陈家桥的做法是发展集体经济,构建“以产养治”的机制,让旅游、农产品等收入反哺环境运维。
  
  四川省生态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亮则从企业角度指出,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可持续挑战不仅在资金,更在管理逻辑的转型。
  
  “过去五年,环保行业由末端治理走向前端减污、降碳,乡村治理也不能只靠大项目砸钱,需要更轻量化、模块化、本地化的解决方案,要能运行、可复制、易维护。”王亮说。
  
  他还透露,当前环保企业普遍遭遇“应收账款高企”的困境,“全行业1/3企业现金流紧张。国家不该只‘补贴建设’,更应补贴运营。”
  
  这句话引发现场许多共鸣——真正的绿色,不是某一时刻的风景,而是能长久运行下去的系统。
  
  做好人的工作,推动“最后一公里”
  
  “一个村子有没有前途,要看有没有人留下来。”张艳华总结她多年的调研感受。生态农业、智慧农业要落地,最需要的是“人”——懂的人、留下的人、能干的人。
  
  “村干部、驻村工作队是关键的‘最后一公里’。”张艳华认为。
  
  袁国命分享说,陈家桥村能实现从“没人嫁”到“抢着嫁”,一大关键就在“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好蓝图要有好班子,好班子还得带出‘我要干’的群众。”他们通过党员带头、乡贤捐款、青年返乡创业,形成了强大的“人和动能”。
  
  张艳华分享了两个令她印象深刻的案例:一是“药瓶回收激励”制度——有村书记发动留守老太太收集地膜、农药瓶,一个瓶子5毛钱,短短几天全村干净如新。二是贵州赫章县海雀村——靠34年植树,种出1.5万亩森林,从人均收入30元跃升到省内前列,还获得国家林业碳票,成为生态扶贫样板。
  
  “生态是发展的底色,也是民生的根基。”论坛现场,嘉宾讨论形成共识。
  
  张艳华认为,未来的乡村发展必须打好“四张牌”:一是生态价值转化牌,发展绿色食品、生态农产品;二是绿色产业升级牌,推动农文旅融合;三是治理能力提升牌,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四是城乡融合联动牌,吸引“新村民”回流落地。
  
  “美丽中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扎在泥土里、生在人心中。”张艳华说。
  
  从锁着门的厕所,到千万黄桃收入;从乡贤捐资修桥,到环保企业谋求共赢。“美丽乡村”的答案,或许就藏在一个个实干者、参与者和生活者的讲述中。(记者 徐卫星)
  
  
[林业] 广西桂林林下经济激活乡村振兴新
[林业] 湖北武汉口袋公园建设提质增速
[农业] 美丽乡村如何既扮靓面子又做实里
[农业] 山东东营:地下热能为农业节本增
[农业] 广州审批加速度 乡村焕新颜
[旅游] 交旅融合 前景广阔
[旅游] 旅游市场持续火爆 激活夏日文旅
[旅游] 银发专列为何成为老年人出游新宠
念好文旅经 乡村正振兴
“中国黄花之乡”:小小黄花如何
广州从化黄场村:黄皮打造乡村振
海南绘乡村振兴新图景:规划赋能
设施农业助农增收 五彩椒带来多
以旧换新势头不减 汽车销量腾飞
坚决防治纠正政务服务面子工程
让无标签饮用水瓶有迹可循地循环
丰城赣江畔 垃圾场变身智慧停车
零差评沦为谎言 如何买到真商品
以无废城市建设推动美丽城市建设
见缝插绿 口袋公园激活城市发展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物种新
我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逾80%
去新疆!畅游天山地理画廊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