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掖:多向发力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
加入时间:2025-07-11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成健 |
|
|
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锚定生态文明建设“一总两分”目标,以祁连山、黑河、北部防风固沙带为核心,通过护山、节水、治沙、碳汇多向发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在祁连山生态保护方面,张掖市构建起全链条治理、常态化监管体系。通过出台《关于建立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段)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建立了跨区域联席会议和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并设立祁连山林区法院、检察院,创新生态警务模式。深化“绿盾”监督与“守护祁连山”专项行动,联合青海海北州开展跨区域执法,完成历史遗留无主矿区治理,强化水电、旅游设施监管。特别是建成的“一库一图十二网九平台”智慧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每季度开展卫星遥感对比分析,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中国科学院评估报告显示,祁连山保护区明显改善区域较2017年增加37.5%,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植被生产力分别增长10.9%、7.8%、14.8%。
在推进全域生态修复方面,张掖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系统治理工程。投资57.06亿元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一期项目,使387.2万亩沙化土地得到综合治理,临泽县小泉子治沙试验站因此获评“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国土绿化试点、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等项目的落地实施,让累计完成营造林224.7万亩、退化草原修复992.9万亩、退耕还林4.17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5%,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50.98%。完成首轮229处、总面积3.53万公顷一般湿地名录认定,梨园河临泽段、黑河高台段获评“省级美丽幸福河湖”。
水资源保护是张掖生态治理的重中之重。作为黑河中上游地区,张掖市严格落实“全线闭口、集中下泄”调水制度,连续25年完成国家分水任务,保障下游东居延海连续20年不干涸。通过“四水四定”原则的落实,深化水权、水价、水管体制改革,建成省级节水型企业7家、各类节水载体109家,6县区均达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标准。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50.1%,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4%。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35万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62,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直接惠及民生。市区空气质量连续9年达国家二级标准,2025年1月—5月综合指数3.04,同比下降6.5%,优良天数比例76.8%,同比上升7.1%。8个国控、6个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均达ⅱ类及以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三大革命”推进使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废旧农膜回收、秸秆饲料化、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率均超85%,尾菜综合处理利用率84.45%。全市所有行政村建成省级“清洁村庄”,210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和7个“和美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典范。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化肥用量增幅低于国家指标,农药用量“零增长”,土壤环境总体安全稳定。
在绿色转型方面,张掖市构建“1+n”碳达峰政策体系,新能源装机占比超80%。5个百亿级现代农业集群的打造,建成高标准农田356万亩、水肥一体化225万亩、戈壁设施农业6万亩,玉米制种面积达120.7万亩。全省首家“碳中和”酒店的创建推动了文旅产业提质升级。实施工业“三化”改造92项,建成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16户,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27.7%。创新“一组一院三中心六机制”转化模式,发布2021年—2022年全市及六县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建成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完成435.1万亩林草碳汇交易,推出“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林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为强化监管,张掖市构建了全链条治理体系。10个环境空气自动站、14个地表水监测断面、634个区域声环境点位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了生态要素和重点排污单位全监控。推行“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告诫说理-行政处罚-监督整改”渐进式执法,运用自动监控、用电监控、无人机等开展非现场监管,2025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立案查处环境违法12起。第三轮中央督察反馈20个问题已完成整改10个,剩余10个正加速推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