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常州新北创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修复模式 |
加入时间:2025-07-11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钱雪莲 |
|
|
7月初,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小黄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基地建成10个便民汽车充电桩并正式投用,至此新北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修复建设的便民汽车充电桩达31个。新北区以创新模式实现生态修复与民生需求的深度融合,为“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鲜活样本。
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试行以来,新北区通过制度创新与部门联动,开辟替代修复新路径,打破传统生态修复困局。
2020年,新北区成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调小组,构建“生态环境局牵头、公检法及属地政府联动、专业机构支撑”的协同网络,探索多样化替代修复方式。
为提升协同治理效率,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部门在信息共享、线索移送、案件会商等方面无缝衔接,形成环环相扣的治理闭环。
2024年,《新北区生态损害赔偿工作暂行办法》制定出台,严把线索调查、启动索赔、签订协议等七个关键环节。推进行政处罚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同步化,推行“一案双查+生态修复”模式,行政处罚与赔偿制度同步衔接,不断提升修复效率。
新北区利用小黄山旅游景区的天然优势,建成小黄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基地,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提供多样化替代修复场景选择。
2022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明确提出“修复优先”,随着案件数量增多,更多替代性修复案例需要依托修复基地实现规模效应。
面对大气污染等无法原位修复的难题,新北区积极探索替代性修复模式,结合区域新能源产业发展定位,把建设便民汽车充电桩作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模式的载体,投资8.5万元在奔牛镇便民中心和史陈家自然村建设首批15台充电桩,后在绿创大厦分阶段布局多个充电桩实现服务升级,以小切口撬动大效益,成为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典范。
2023年,常州市新北区绿色便民充电桩案例入选江苏省第三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十大典型案例。新北区率先探索的绿色便民充电桩这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修复模式,成为全省推广的样本。
充电桩覆盖便民中心、乡村景区等场景,解决新能源车“里程焦虑”。项目产权归地方政府,收益反哺生态维护,真正实现“一次建设、长效管护”。
从“试水”到逐步推行,新北区以充电桩为支点,撬动生态修复模式从单一赔偿向系统治理的升级。
下一步,新北区将把小黄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基地作为新北区生态保护的核心阵地,持续拓展修复场景与宣教功能,着力构建全域生态修复矩阵。
一方面,在更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中推广这一创新替代修复模式,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和需求,提供多样化修复场景选择;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好小黄山基地示范引领作用,将充电桩项目与树木种植、公益劳动、生态环境宣传等修复方式有机结合,不断拓展充电桩项目的功能边界,融入环保宣传元素,使其不仅是生态修复的利器,更成为传播绿色理念的窗口。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