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农业

 
用美的力量塑造乡村新图景
加入时间:2025-07-14  来源:光明日报  
 

  陕西省留坝县位于秦岭南麓,超过90%的县域被森林覆盖,近年来游客量连年突破百万人次。除了独特的生态优势,这样的高人气更离不开当地对乡村美学的探索。在这里,木头桩被改造成花器,乱石堆变身青石板休憩区,鸡舍被巧手装点成景观,稻田被打造成“大地艺术公园”,稻浪间铺设的栈道让游客可以尽情徜徉在如画美景中。乡村变为“可触摸的诗意栖居地”,为当地群众带来新的收入来源。

  不仅如此,农家庭院被改造成咖啡馆,山货摆进文创市集,村民创办的陶艺工坊教游客用黏土制作陶器,农耕体验课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乡村美学也催生了产业链。当生态优势遇上美学赋能,乡村不仅收获了更多的诗意,乡村全面振兴也获得了新动能。

  将艺术和美学融入乡村,以艺术眼光和审美视角重塑乡土。如今,许多地方在探索既有“颜值”又有“内涵”、既有生态又有效益的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子。通过发展农耕体验、特色餐饮、艺术美育、康养旅居等创意农业新业态,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让人们生活在充满艺术气息的希望的田野上。

  村落环境是乡村美学的重要载体,文化记忆是乡村美学价值的精神内核,也是乡村应当发挥的独特优势。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质朴独特的乡风民俗,乡村的美丽需要被更充分地挖掘,美学资源可以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首先,应注重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其次,须深入挖掘和传承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故事、传统手工艺、地方戏曲等,这些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吸引外来游客,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打造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文化创意等产业,乡村的美丽与魅力可以得到更好展现。以公共艺术、非遗创新、文创设计等方式激活农村历史文化资源,让艺术成为引领人们走进村落的媒介;将美学元素融入农产品设计,以新颖视觉吸引消费者;深入挖掘地域历史和人文内涵,打造特色品牌,这些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还会带动餐饮、住宿和文旅等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美丽的乡村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消费,让传统的乡风乡韵焕发时代光彩,也让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农业与农村之美经过创意创新,能够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如今的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在消费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体验、悦己、疗愈,更加注重情绪价值和参与感,消费更加有态度、有审美。与此相适应,现在的乡村美学也更加注重避免乡村建设、农产品开发、旅游景观的趋同;运用数字化、网络化的科技手段,依托互联网平台与社交媒体,推广美学创意产品和服务,提升其市场影响力。诸如稻田咖啡、养生小院等项目,让观光游览更有仪式感与氛围感,农耕体验更具参与感和沉浸感。乡村美学经济的创意来源广泛,这种丰富性使得乡村美学经济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业态更丰富、场景更多元,也就更能满足消费者多样性、个性化、特色化、主题化的消费新需求。

  用“美”的力量塑造生态宜居、百业兴旺、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新图景,乡村居民才能享受到更多的文化成果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同时不应忘记,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注重保护乡村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毕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是乡村美学经济能够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作者:李玉滑)

 

 

[农业] 守住生态和文化古村焕发新活力
[旅游] 让夜经济成为消费增长的持久动能
[旅游] 清凉经济撬动文旅消费新场景
[工业] 综合施策持续推进稀土废弃矿山生
[农业] 广西:人工智能+激活特色农业新
[林业] 退化草原年均缩减5000万亩
[农业] 用美的力量塑造乡村新图景
[旅游] 差异化是文旅产业健康发展关键
念好文旅经 乡村正振兴
“中国黄花之乡”:小小黄花如何
广州从化黄场村:黄皮打造乡村振
海南绘乡村振兴新图景:规划赋能
设施农业助农增收 五彩椒带来多
新疆试点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
海南将滚动推进零碳园区建设
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试产成
以旧换新势头不减 汽车销量腾飞
坚决防治纠正政务服务面子工程
中国道路中国梦:好房子怎么造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 更要有温度
完整社区是什么 怎么建
让城市托举起更美好的生活
基本养老金≠个人养老金 这两笔钱要分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