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工业

 
综合施策持续推进稀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加入时间:2025-07-14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席鹭军
 
  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持续推进稀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早期开采工艺的历史局限性,部分矿区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系统仍需进一步修复提升。且稀土废弃矿山历史遗留问题与当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交织在一起,解决起来更为复杂棘手。笔者建议,稀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需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综合施策破解多重难题
  
  一是破解治理机制难题。鉴于稀土废弃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必须建立多部门参与、跨部门协作的治理机制,打破原有单一化和碎片化的治理格局,消除水利、水保、生态环境、林业、矿产管理等部门及行业壁垒,统筹推进水域保护、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等四大类工程,实现治理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路、景、村”一体化治理。
  
  二是破解资金投入难题。各地可积极申报国家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在充分利用中央奖补政策的前提下,建立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筹资体系,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支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同时,可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签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议,通过银行借贷为废弃矿山修复融资。还可对参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市场化投资主体给予用地指标、生态修复产品收益、自然资源产权或特许经营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三是破解考核标准制定难题。为解决全面生态修复后期管护问题,有必要对治理后的水质、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土壤理化性质等设立统一考核指标和标准。
  
  探索“三同治”修复模式
  
  一是山上山下同治。在山上开展地形整治、边坡修复、沉沙排水、植被复绿等治理措施,在山下填筑沟壑、建生态挡墙、截排水沟,确保消除矿山崩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控制水土流失。
  
  二是地上地下同治。地上通过客土、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平面用作光伏发电,或因地制宜种植猕猴桃、油茶、竹柏等经济作物,坡面采取穴播、条播、撒播、喷播等多种形式恢复植被。地下采用截水墙、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工艺,截流引流地下污染水体至地面生态水塘、人工湿地进行减污治理。
  
  三是流域上下游同治。上游稳沙固土、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实现稀土尾沙、水质氨氮源头减量,实现源头截污。下游通过清淤疏浚、建设梯级人工湿地、完善水终端处理设施等水质综合治理系统,实现水质末端控制。上下游治理目标一致,确保全流域稳定有效治理。
  
  推进“三同步”发展
  
  一是综合修复治理同步。对区域内相互关联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精准剖析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统筹推进源头全要素、全方位同抓共治。
  
  二是产业融合发展同步。项目推进提出“生态+”的建设理念,努力把“环境痛点”转变为“生态亮点”“产业焦点”和“美丽景点”,形成“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的融合发展模式。
  
  三是国土空间优化同步。结合流域上、中、下游区域特点,努力优化“三生”空间开发布局。上游保护以绿水青山为主导的生态空间,全面提升区域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河岸生态稳定的生态调节功能;中游建设以人为本的生活空间,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黑臭水体治理,改良提升农田山地,建设生态及循环农业和林业;下游构建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格局,如建立工业废弃物综合治理设施、构建园区内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及绿色供应链体系等。(作者系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副教授)
  
  
[农业] 守住生态和文化古村焕发新活力
[旅游] 让夜经济成为消费增长的持久动能
[旅游] 清凉经济撬动文旅消费新场景
[工业] 综合施策持续推进稀土废弃矿山生
[农业] 广西:人工智能+激活特色农业新
[林业] 退化草原年均缩减5000万亩
[农业] 用美的力量塑造乡村新图景
[旅游] 差异化是文旅产业健康发展关键
念好文旅经 乡村正振兴
“中国黄花之乡”:小小黄花如何
广州从化黄场村:黄皮打造乡村振
海南绘乡村振兴新图景:规划赋能
设施农业助农增收 五彩椒带来多
新疆试点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
海南将滚动推进零碳园区建设
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试产成
以旧换新势头不减 汽车销量腾飞
坚决防治纠正政务服务面子工程
完整社区是什么 怎么建
让城市托举起更美好的生活
基本养老金≠个人养老金 这两笔钱要分
构建人民城市新格局:城市高质量发展稳
以无废城市建设推动美丽城市建设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