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坛

 
海洋经济:下一个10万亿有多远
加入时间:2025-07-17  来源:科技日报  
 
  海洋经济正迎来更大风口。
  
  7月11日发布的《2025年中国航海日公告》显示,我国海运设施体量最大,海上运输货物全球领先,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在7月1日举行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正是这次会议,从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有序推进沿海港口群优化整合、积极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等多方面作出顶层设计。这不仅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更意味着新一轮政策红利将加速向此聚集。
  
  下一个10万亿元还会远吗?
  
  谁在支撑10万亿?
  
  在浙江舟山,白色的lhd(低水头水电站)海洋潮流能发电站如同一艘巨轮,矗立于波涛之间,将滚滚洋流转化为绿色电能。在完成大功率发电、稳定发电、并入电网三大跨越,攻克潮流能发电并网技术难点之后,海洋能开发的“舟山样本”将发电成本降低40%,使我国lhd海洋发电项目走到了世界前列。
  
  坚持向海洋要生产力,舟山不是唯一代表。
  
  在上海,全球最大甲醇双燃料船用主机今年2月交付使用,其在绿色低碳指标上创造了多项行业纪录,为全球航运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中国动力”。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海洋船舶工业实现增加值216.7亿元。
  
  在北京,国内首款海洋大模型“瀚海智语”于3月发布,其在海洋领域理论知识、专业术语和行业应用等方面表现出色。当前,人工智能(ai)大模型在国内海洋领域的应用已呈“燎原之势”,从海况预报到深海养殖,从智能船舶到海洋制药,新技术持续深度赋能“蓝色经济”。
  
  ……
  
  山东大学商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杨林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无论是改造提升海洋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还是前瞻布局海洋未来产业,科技创新都是关键驱动。”
  
  传统海洋产业多集中在近岸水深15米以内区域。如今,借助深远海养殖平台、深海探测装备、智能无人系统等新兴装备,我国的经济活动已拓展至更广阔、更复杂的深远海域。
  
  造船被认为是传统产业,但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我国船舶工业实现逆袭,高端船舶订单暴涨57.1%,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豪华邮轮国产化率突破60%。在近浅海风电场,每台风电机组产生的绿色能源正源源不断地输向千家万户。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同比激增41.6%,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技术更是抢占了技术制高点。
  
  我国拥有南部、东部、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以广东为箭头的南部海洋经济圈押注未来产业,海洋生物基因库、深海可燃冰开采装备、万山波浪能试验场等项目闪耀南海;以上海为引擎的东部海洋经济圈,则围绕船舶制造、航运服务、海洋旅游三大支柱产业练就“独家绝活”;以山东为标杆的北部海洋经济圈,深耕“蔚蓝”,国家级海洋牧场数量占全国38%,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交付量占全国的近八成。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垒教授表示,从向海洋谋“鱼盐之利”,到向海洋要绿色能源、要蓝色医药、要新质生产力,向海图强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已成为沿海地区各行业共识。
  
  海洋产业迎来大变革时代
  
  当船缓缓驶入蔚蓝的广东万山海域时,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海上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坤林激动不已。顺着他的指引,远处的两座“海上粮仓”映入记者眼帘:一座是“澎湖号”,另一座是其升级版——“格盛一号”。
  
  “澎湖号”是我国首个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它与“格盛一号”联动,实现了鱼类养殖和能源开发相结合,形成了与传统网箱互补的“1+n”海上产业集群。渔获产值一年可达3000万元。
  
  作为首个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的省份,广东持续打造经济增长的“蓝色引擎”。这里拥有全球首艘具备远程遥控和开阔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船“珠海云”、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系统装备“三峡引领号”、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一个个以“落子广东,中国研发,全球首个”为标签的项目相继在这里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坚持科技自主创新,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动力。
  
  自2018年起,广东连续7年累计投入近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海洋产业创新,突破了281项关键技术瓶颈。近5年,这里的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高达16.8%。
  
  我国拥有1.8万公里长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是位居世界第三的海洋大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巨大的海洋经济体量以及日益紧迫的海洋生态治理需求,为“蔚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程保志看来,我国沿海各地区正找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打好“特色牌”,走稳“务实路”,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我国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标志之一是万里海岸线的滩涂、浅海开发热潮,海水养殖业、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业、滨海旅游业等开始走向兴盛。
  
  海洋经济正进入大变革时代,一个“新”字概括出其变化的核心,更是海洋经济从量变走向质变的根本推动力。
  
  “这一转变不仅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更是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深度转型的体现。”山东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姜昭阳教授说,新兴技术、新兴模式和新兴装备,正在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动力。
  
  智能化养殖技术突破了“靠天吃饭”的季节限制,海洋渔业正从个体式“近海捕捞”转向规模化“深远海养殖”;传统港口从依赖人力和简单设备、货物处理能力有限的模式,转型为无人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智慧港口。海洋船舶“换了活法”,通过lng动力、氢燃料电池推进系统实现绿色转型。
  
  王垒说:“科技驱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日益明显。”2024年,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海洋制造业增加值3.2万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三成。
  
  科技仍是核心驱动力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姜昭阳认为,这体现出,要同时推动技术原始创新与技术工程转化,既需要“大企业领航”,也需要“小企业突围”,形成强有力的创新生态。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科技企业,是一个层层递进的战略闭环。”王垒表示,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目标,战略科技力量是攻坚主力,科技企业是成果转化的载体,三者组成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业的完整价值链,才能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海洋科技日新月异,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现代航运技术取得新突破,深海极地探测取得新进展,一批科研成果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推动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向更加全面、立体的方向发展。
  
  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海洋科技仍存在明显短板弱项。“目前,在深海探测、海底通信、高端海工装备、海洋生物新药开发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仍依赖进口。”姜昭阳说,“我们必须加快自主攻关的步伐。”
  
  长板是核心竞争力,是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短板也是增长点,揭示着努力的方向。锻长板、补短板,时不我待,各地已经行动起来。
  
  作为北部海洋经济圈成员,辽宁今年将海洋经济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实施“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项目,海洋领域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18%。
  
  身为南部海洋经济圈的一分子,深圳规划在“十五五”期间,围绕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深海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依托11万家涉海企业构建创新网络。
  
  聚焦源头创新,筑牢科技基座;聚焦产研融合,畅通成果转化;聚焦产业生态,培育领军企业;聚焦人才战略,打造创新磁场……在中央宏观政策指引下,各地做大做优做强海洋经济的鼓点日益密集,一个更大的风口正在形成。(本报记者宋迎迎、叶青、江耘对本文亦有贡献)
  
  
[工业] 央企要加快向智慧型增长转变
[旅游] 考后经济热潮带来新机遇
[工业] 安徽多措并举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
[林业] 甘肃莲花山深化林长+n机制守护
[工业] 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发电量创历
[农业] 打造更加绿色的农业产业链
[农业] 发挥自身优势 促进乡村发展
[旅游] 入境游火热带动入境消费不断扩大
塞罕坝林场百万亩林海的两山转化
念好文旅经 乡村正振兴
“中国黄花之乡”:小小黄花如何
广州从化黄场村:黄皮打造乡村振
海南绘乡村振兴新图景:规划赋能
每年少用传统塑料袋约200亿只
绿色降温受青睐 热浪催生新刚需
从理念倡导到全民行动
袋中盒盒中袋 生鲜电商如何减塑
4s店维修保养让人不省心
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稳步推进
河北石家庄:城市更新与城市文明共建共
地铁设置纳凉区彰显城市包容与温度
微改造也能惠民生
中国道路中国梦:好房子怎么造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