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增绿举措

 
昔日荒山覆绿生金
加入时间:2025-08-14  来源:人民网  
 
  站在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河龙乡大洋山岭上远眺,千亩梯田随山势起伏,满眼皆是蓬勃欲滴、深浅不一的绿。
  
  “再有一个月,这片‘绿浪’就该翻成‘金浪’了!”河龙乡党委委员、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曾仁杰熟练地捻起一株健壮的稻苗,笑意盈然,“瞧这长势,丰收在望。”
  
  这片沃土孕育的,正是声名远扬的河龙贡米。其种植历史甚至可追溯至北宋时期。
  
  千年传承的贡米何以独产于此?
  
  “奥秘在于优质的土壤。”曾仁杰解释道,“这里以灰泥田为主,土壤疏松、透气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强。核心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达3.03%左右,含丰富指标的田块达76.82%,为贡米的优质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这片曾是中央苏区“红色粮仓”的土地,一度饱受水土流失之苦。
  
  宁化县地处闽江、赣江、汀江三江源头。1995年卫星遥感普查显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455.34平方千米,占县域总面积的19.15%,土壤流失强度高、治理难,成为制约发展的“生态顽疾”。“一无毛、二无皮、三无肉,只剩光骨头”,这句流传当地的顺口溜,是这片红土地的真实写照。
  
  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殷切嘱托,宁化县打响了一场生态治理的攻坚战。面对经验的不足,技术团队反复深入勘察,历经无数次试验,针对不同地形和土壤条件,摸索出“鱼鳞坑+山边沟”“竹节沟+水保林”“筑谷坊+穴播(种)草”“坡改梯+草覆盖”“全封禁+强管护”等五种生态治理模式。
  
  宁化县水土保持中心副主任张延辉指着一处治理后的山坡介绍道,“比如,我们因地制宜在顺坡种植茶果园,实施‘坡改梯+草覆盖’,坡面修筑外埂内沟,梯壁种植百喜草或黄花菜固土,增加地表覆盖,配套修建路、沟、池措施,构建‘上截下堵’的立体防护体系,同时改善耕作条件,提升产业效益”。
  
  久久为功,终见绿满山川。随着生态治理的纵深推进,宁化县实现了“脱胎换骨”的生态蝶变。全县水质综合指数1.4,居全市第六,改善程度7.0%,居全市第四。截至2024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已降至207.75平方千米,较1995年减少54.37%,全县水土保持率提高到91.37%,并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县”“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治理不仅为保土,更为富民。在石壁镇的5000亩生态水土保持油茶示范园,漫山油茶树傲然挺立,硕果累累。这正是宁化县将水土流失治理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水保+油茶”生产模式。
  
  张延辉介绍,油茶园建设水平梯田或隔坡梯田,梯埂、梯壁种植黄花菜等护坡植物,配套路、沟、池等基础设施,做到“水不下山,土不出田”。
  
  经过多年精心管护,昔日的荒山已蜕变为生机盎然的油茶林。油茶树发达的根系深扎土壤,形成一道坚固的生态屏障,牢牢锁住水土。
  
  曾经的“红伤疤”披上了“绿衣裳”,水土得以涵养,水源得到保护。生态效益正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效益。
  
  如今,油茶产业蓬勃发展,全县油茶年产值4.17亿元。河龙贡米已经成为“红色粮仓”的烫金名片,全县种植面积达8万亩,今年预计产量1.4万吨左右,产值约3.7亿元。
  
  点绿成金,生态惠民。宁化县农村居民收入从1995年的1919元跃升至2024年的约2.49万元,增长了近13倍。从“满目荒山”到“金山银山”,宁化县开辟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新路,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谢星宇、杨灏昱、李昌乾)
  
  
[林业] 吉林延边州深化林长制改革推动高
[农业] 荒滩果园变花海乐园
[林业] 林草经济生机盎然
[工业] 共享中国工业智能化转型机遇
[农业] 蓝田发展民宿产业带动乡村游转型
[工业] 如何破解工业固废处置难题
[旅游] 景区限时拍照 优化体验的办法再
[旅游] 伊春森工凉资源释放旅游热效应
黔东南州深做山水文章 探索民族
辽宁绿水青山底色更亮 金山银山
余村点绿成金 小山村惊艳世界
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
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遏制餐桌上的浪费 从拒绝剩宴开
新国标来了 旧标准车还能买吗
多地调整地块规划盘活闲置存量土
中国如何将大型赛事打造成绿色低
旧家具没人收没地扔 回收难题如
锚定总目标 美丽新疆建设展现新气象
城市更新如何做好后半篇文章
生态环境部:积极推进美丽城市建设
改善人居环境 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城市更
金观平: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