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丽中国

 
安徽合肥:守好城市安全生命线
加入时间:2025-08-31  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响起了警报声。系统显示,合肥巢湖市一个电力井内的监测装置触发了警报。监测中心人员第一时间发布预警,将研判报告发送至相关单位,燃气、电力等公司的工作人员立即赶到现场处理,及时消除险情。
  
  在监测中心的大屏上,密如蛛网的合肥地下管线被红、黄、蓝三色线条一一标记出来,点开任意一处,管径、长度、年份等信息清晰列出。“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对城市里的每一处管网进行风险评估,哪里存在风险隐患,通过屏幕就能直观地了解到情况。”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郭九江熟练地操作着系统。
  
  这些监测仪器十分灵敏,一旦出现桥梁超载、电力短路、燃气在空气中占比超常等问题,会自动发出警报,提醒相关人员处置险情。“从报警到信息传至燃气企业,所需时间估计不到1分钟。”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侯龙飞说,轮班值守的工作人员时刻关注屏幕上的信息,据此对城市里每一处管网进行监测。哪里存在风险隐患,通过大屏幕就能了解情况,并及时研判、发出预警。
  
  桥梁、燃气、供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的基础,也是城市安全的重中之重,被喻为“城市生命线”。然而,管网深埋地下、桥梁矗立空中,如何全天候确保安全无虞?如何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部署实施警情处置?
  
  2015年起,合肥市依托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合肥院”),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搭建起城市生命线的安全屏障。
  
  “在这里,每一组数据都关乎万千家庭的平安。”清华合肥院院长袁宏永告诉记者,10年来,清华合肥院着力构建“全域感知—智能研判—协同处置”的全链条城市安全智能化防控体系。简单来说,就是一旦监测到预警信息,行业主管部门就与权属责任单位牵头,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处置风险,高效协同。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当前各类预警事件平均响应时间为7分钟,联合处置时间由过去的24小时以上缩短到1小时。
  
  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沈国宝说,目前,合肥已累计布设前端感知设备约8.5万套(燃气6.9万套,桥梁1.1万套,供水0.25万套,其他各类0.25万套),覆盖137座桥梁、7316公里管线(燃气5005公里,供水1484公里,排水554公里,热力201公里,中水14公里,综合管廊58公里)。截至今年6月底,合肥城市生命线已累计发布燃气管网泄漏预警562起、供水管网泄漏预警167起、消火栓预警9起、供水管网运行风险预警42起、桥梁结构风险预警53起、排水管网运行病害预警239起、排水内涝预警34起、热力管网泄漏预警1起、热力疏水阀预警22起,并已全部完成处置。系统运行以来,风险排查效率提高约70%,事故发生率下降约60%,城市“生命线”成为发展“安全带”。
  
  目前,合肥城市生命线监测中心平均每天处理数据超百亿条,为保障“智慧大脑”安全运行,清华合肥院还提出了“全域感知—精准管控—主动防御”的网络安全新方案,研究建立了“云网端芯”物联网数据闭环安全服务平台,突破了采集、传输、处理全过程数据安全防控难点,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真实性。
  
  近年来,城市生命线工程这场始于合肥的探索,还实现了从一域向全国推广,在70多个城市落地。袁宏永说,未来清华合肥院将继续推动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智能社会发展与治理迈上新台阶。(本报记者 梁睿)
  
  
[旅游] 县域避暑游 何以持续升温
[工业] 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
[林业] 吉林延边州深化林长制改革推动高
[农业] 荒滩果园变花海乐园
[林业] 林草经济生机盎然
[工业] 共享中国工业智能化转型机遇
[农业] 蓝田发展民宿产业带动乡村游转型
[工业] 如何破解工业固废处置难题
远山新绿 白沙雨林的两山答卷
忘不了的乡愁 如何成乡村振兴流
黔东南州深做山水文章 探索民族
辽宁绿水青山底色更亮 金山银山
余村点绿成金 小山村惊艳世界
遏制餐桌上的浪费 从拒绝剩宴开
新国标来了 旧标准车还能买吗
多地调整地块规划盘活闲置存量土
中国如何将大型赛事打造成绿色低
旧家具没人收没地扔 回收难题如
安徽合肥:守好城市安全生命线
锚定总目标 美丽新疆建设展现新气象
城市更新如何做好后半篇文章
生态环境部:积极推进美丽城市建设
改善人居环境 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城市更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