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厦门样板:审批减负 企业增效 |
加入时间:2025-09-09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赵旻 |
|
|
9月8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开幕。当日下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上发布了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案例,福建省厦门市“创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打造优化营商环境绿色样板”案例入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法规司副司长黄玮茹介绍,在全国10个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中,以提升经营主体获得感、满意度为目标,福建厦门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基础,创新构建“一单元一策略”精准管理体系,推动环境准入集成改革,有效破解企业项目准入难、审批时间长、落地效率低等难点堵点。截至目前,共指导超过1.3万个建设项目科学选址、优化布局或调整工艺,超2900个建设项目受益于环境准入集成改革,为企业累计节约审批时限8.7万个工作日,节省论证费用超亿元。
“厦门市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近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创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已成功服务和保障了众多重大产业项目高效落地,形成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案例。”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处长詹源介绍,这些案例充分体现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科学选址、优化布局、防控环境风险、缩短审批时限方面的显著成效。
例如,在科学选址方面,厦门市重点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但这些产业对环境管理要求高,需科学布局以避免环境风险。总投资达330亿元的天马光电子第8.6代新型显示面板生产线项目,在项目前期选址阶段,企业面临如何在全市范围内选择最符合生态环境准入要求地块的难题。
企业通过登录“厦门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平台”,输入行业代码和意向选址坐标,系统在几分钟内自动生成了详细的生态环境准入意见,明确指出该地块位于重点管控单元,符合园区主导产业方向,但需重点关注大气污染物排放、废水和固体废物的处理要求。
平台的智能研判既方便企业科学选址,又能靠前指导企业针对性地加强污染防治措施,避免了后期环评反复修改,为项目节省了至少两个月的前期准备时间,保障项目最终顺利落地投产。
在优化布局、防范环境风险方面,福建省厦门市茂晶光电有限公司计划在火炬高新区(翔安)产业区扩建vr光学镜头项目。初期选址临近学校和村庄,存在环境敏感目标,环评面临较大阻力,项目推进一度停滞。
厦门市生态环境局依托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对这一地块进行精准分析,确认其处于重点管控单元,虽可发展光电产业,但需严格控制噪声和废气排放。管理部门未简单否决项目,而是提出“优化布局、提升治污水平”的解决方案,指导企业调整车间位置、升级污染防治设施。
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精细化指导,企业只需要优化内部车间布局,就可以顺利推进项目,既保障了企业发展需求,又防范了环境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平衡。
在缩短审批时限方面,厦门市在翔安南部新城等11个片区率先推行区域综合环境影响评估,并将成果纳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平台。区域内符合主导产业方向的项目,可直接引用区域评估结论,简化或豁免单体环评。
这一模式覆盖面积超80平方公里,变“企业付费、单体评价”为“政府买单、整体评价”,已有上百个项目受益,平均每个项目节省环评费用数十万元,审批时间缩短30天以上,极大提升了片区招商引资效率和企业满意度。
“经过多年实践,厦门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已经推动从过去的被动审批转变为主动服务,从末端治理前移至源头预防。”詹源介绍,无论是单个项目选址优化、区域开发整体评估,还是战略性产业布局引导,厦门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都真正体现了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有感的多赢局面。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