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生态为笔 绘就绿富美新画卷 |
加入时间:2025-09-10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乔雪 |
|
|
在晨曦微露的天际,一座城市悄然苏醒,它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镌刻着这座城市向上而生的轨迹。
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旗”——这既是城市发展的生动缩影,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的奋斗史诗。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巩固提升创建成果,让绿色成为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一幅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生态画卷正在鄂托克前旗大地上徐徐展开。
探索绿富同兴,谱写绿色振兴新篇章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深入开展“四区建设”,超前谋划、精准推进项目落实落地、见行见效,围绕落实“双碳”目标,实现传统能源“破局”和新能源“立势”,恒坤化工260万吨捣固焦及综合利用项目,科思、天利丰2个总量60万吨lng项目加快建设,围绕风电光伏一体化、园区绿电市场化和氢能全产业链布局,推动一批新能源重大项目达产达效。探索实施“林光互补”“牧光互补”等“板下经济”发展模式,以绿色能源带动光伏创新应用与采煤沉陷区经济转型。截至目前,辖区新能源装机496万千瓦,在建拟建规模176万千瓦。4gw新能源大基地、润阳光伏装备制造全产业链、深能光伏制氢一期25万千瓦、国电润阳50万千瓦绿电等一批项目有效实施,重大项目引领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构筑起多能互补、多业并进、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经济发展格局,“奋进”鄂前旗“四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聚焦生态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作为毛乌素沙地治理的关键区域,鄂托克前旗坚决扛起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责任,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旗创建。按照“一廊两带两区”分区治理模式,统筹实施“三北”工程、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项目,通过工程固沙+灌草结合治理、人工种草等科学措施,持续推进沙化土地生态修复。累计完成毛乌素裸露沙地治理任务78.3万亩,境内62%的毛乌素裸露沙地全部得到有效治理,完成11条主线植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划入保护湿地面积1.8万亩。开展柠条、杨柴、紫花苜蓿等优良牧草加工利用技术研究推广,带动生态和经济效益互促共赢。截至2025年,鄂托克前旗植被覆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43.66%和24.23%,这片曾经“黄沙漫天”的土地,如今绿浪翻滚,成为“绿进沙退”的典范。
改善环境质量,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鄂托克前旗始终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下大力气攻坚克难。坚持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核心,实施焦化、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和“清洁取暖”工程等项目6项。2024年,pm2.5浓度20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强化水污染治理措施落实,持续推进重点流域断面水质改善、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快完成敖勒召其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净化及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保持稳定达标,辖区内无重大或特大环境污染事件,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水质。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所按月进行排查以及完成国家正规大宗固废堆场系统填报与排查。动态更新土壤环境重点监管单位名单,深化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定期开展农村牧区和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确保发现一处,整改一处。全旗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联动监管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推进城乡融合,擘画乡村宜居新图景
鄂托克前旗以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为目标,统筹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全面加强乡村振兴战略,常态化开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围绕特色优势产业,育主体、打品牌,成功认证鄂托克前旗酥油、香菇、酸马奶和大沟湾鱼等“名特优新农产品”10个,同时“鄂托克前旗羊肉”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品牌含金量、知名度不断提升。扶持建设国家级产业强镇1个、产业集群1个,自治区“一村一品”示范镇1个、“一村一品”示范嘎查村10个、乡村振兴示范嘎查村2个,市级乡村振兴星级示范嘎查村5个、“一村一品”示范嘎查村8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个、产业强镇3个、产业园3个。深入挖掘文旅内涵,推出“奋进鄂前旗·乐享进万家”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鄂尔多斯草原村排、城川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大沙头旅游景区等不断彰显文旅魅力。
鄂托克前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旗的创建之路,是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的绿色崛起之路。站在新的起点上,鄂托克前旗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在巩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旗的道路上步履坚定,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巩固提升创建成果,持续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努力将鄂托克前旗打造成为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璀璨的绿色明珠,让“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旗”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