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坛

 
生态游要流量更要留量
加入时间:2025-09-11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蓉
 
  走出都市钢筋水泥“森林”,来原始森林中亲近树木和花草,呼吸一口饱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感受内心的宁静与美好,这是森林旅游的魅力。近年来,森林游、湿地游、草原游等高度依赖良好生态资源的生态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国家林草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1亿人次。
  
  生态旅游满足了消费者对“亲密接触”美好生态的迫切需求,也给塑造好生态、留住好环境的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收入,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生态旅游的持续火爆,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展现出一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惠及民生的可行路径。
  
  然而,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地区同质化开发、粗放式经营:“千村一面”的民宿集群、缺乏特色的“农家乐”餐饮、过度商业化对自然环境的侵扰。面对这些问题,生态旅游开发应从追求规模的“野蛮生长”,转向追求品质与可持续的精细化开发。
  
  要从“概念”走向“内涵”,深挖独特ip,拒绝千篇一律。要打破“复制粘贴”的思维定式,深挖风土人文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可以是某种珍稀动植物、一项古老的农耕技艺,或是一段独特的民族故事,将这种独特基因提炼出来,打造不可替代的ip。如云南高黎贡山围绕“博物学”开展深度研学,甘肃陇南依托山地资源开发特色康养,从资源禀赋的差异化中寻找各自的独特魅力。
  
  要从“观景”走向“入心”,丰富旅行体验层次,延长价值链条。传统的“看风景、吃顿饭、拍张照”模式已难以满足游客需求。要设计沉浸式、互动式、学习式的体验场景,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游客的身份可以是在专家带领下追踪野生动物足迹的“科学侦探”,可以是亲手学习古法酿造、编织技艺的“文化学徒”,也可以是通过碳汇林种植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的“生态志愿者”。通过深度体验,将短暂的停留转化为长久的情感链接和价值认同。
  
  要从“单赢”走向“共赢”,深化社区参与,共享发展成果。要探索让本地社区成为主导者和主要受益者的模式,鼓励村民以资源入股、参与经营、就近就业,通过村民的深度参与,让当地的传统和文化得到尊重与传承。只有让当地人从保护环境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他们才会成为生态最坚定的守护者,从而形成“保护—发展—更好保护”的良性循环。如武夷山国家公园建立了“生态管护员”制度,优先聘用当地居民担任巡护员,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发挥了其熟悉地形的优势,有效破解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以更具匠心、更富远见的态度进行精细化耕耘。这是一条从“量”到“质”的升级之路,也是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刻入中国大地的实践之路。吸引人来,更要留住人心,让绿水青山永续增值。
  
  
[工业] 云南昆明加快推进工业领域绿色低
[农业] 让乡村既能寄托乡愁 也能承载梦
[旅游] 新疆文旅消费热度持续攀升
[旅游] 走进服贸会:科技带来文旅新体验
[工业] 企业清洁生产为替代修复提供新思
[农业] 十四五以来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
[林业] 内蒙古开展护松2025专项整治
[林业] 湖北恩施深化集体林改 释放鄂西
安徽旌德怎样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
美丽陕西:绿水青山里藏着幸福密
远山新绿 白沙雨林的两山答卷
忘不了的乡愁 如何成乡村振兴流
黔东南州深做山水文章 探索民族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你如何处理大
旧家具扔比买难 不妨从垃圾清运
新华视点:遏制农村高额彩礼 该
推进以旧换新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
循环校服应如何推而广之
以治理创新推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
把城市更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花园城市是什么样的城市
《十堰市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发布
美丽乡村建设要从房前屋后做起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