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增绿举措

 
乱石滩上生出万亩林海 祁连山下是我家
加入时间:2025-09-19  来源:中国环境app  
 
  “2016年我第一次来这里时,眼前全是裸露的石头和采砂留下的矿坑,夏天晒得能蜕一层皮,刮风时‘风吹石头跑’。”站在林间栈道上,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黑河林场副场长张玉杰说道。
  
  从2017年启动生态修复至今,这片曾因长期采砂满目疮痍、植被覆盖率不足5%的“生态伤疤”,已经蜕变为林木葱郁、植被覆盖率超65%的“城市绿肺”。
  
  艰难开局:创新模式啃下造林“硬骨头”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长期无序采砂导致河道周边形成大量矿坑,裸露的砂石滩不仅成为春季沙尘暴的“二次扬尘源”,还导致黑河流域局部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当时市区两级政府下定决心整改,可谁来干、怎么干,成了最大的难题。”张玉杰回忆,面对“没土、缺水、立地条件极差”的现实,不少人都说“根本不可能”。
  
  2017年,由市区林草部门抽调的技术骨干组成专项工作组,进驻黑河西岸,开启了一场与恶劣自然条件的“持久战”。
  
  然而,黑河西岸立地条件之恶劣远超预期——砂石层无法保水保肥,苗木根本无法扎根。
  
  经过多次实地勘察和专家论证,工作组创新提出“改地适树”方案,通过跨区域调配土方,在造林区域均匀覆盖一层厚达1米的种植层,累计覆土1800余万立方米,覆盖面积达3.8万亩,为苗木生长打下了“基础桩”。
  
  同时,依托地形特点,林场将6处废弃石料坑改造成总容量超100万立方米的蓄水塘坝,并敷设1600公里灌溉管网,采用“管灌+喷灌+滴灌”组合节水技术,实现苗木精准灌溉。
  
  为了克服西北地区造林窗口期短的瓶颈问题,林场打破传统造林季节的限制,开启了春夏季造林为主、秋冬季造林为辅的四季造林新模式,年均造林效率提升了40%。
  
  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和攻坚克难,黑河(甘州)段西岸共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累计栽植各类苗木2000余万株,苗木成活率高达92%。
  
  如今,昔日的“乱石滩”已变身茫茫林海,沙尘暴发生频次和强度较修复前减少70%,黑河沿岸的生态屏障逐步筑牢。
  
  长效管护:科技赋能守护造林成果
  
  俗话说,三分植,七分管。“苗木栽下去只是第一步,要在干旱地区守住这片绿,管护比造林更重要。”张玉杰介绍,2020年林场正式成立后,首要任务就是建立科学的管护体系。
  
  在林场的管护台账上,每一片林区都有明确的“管护责任人”。针对管护面积广、人手有限的问题,林场实行“化段包干、分片养护”制度,36名干部职工带领护林员逐段开展灌水、除草、修枝、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每一株苗木都有人管、有人护。
  
  “夏天最热的时候,护林员们穿着长袖长裤,一天走十几公里,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就是为了不让一棵苗木枯死。”张玉杰告诉记者。
  
  科技的加入,让管护工作更高效、更精准。为应对干旱气候,林场研发“滴灌+覆膜”节水技术,在缺水区域新建供水提灌站、疏浚渠系,使单株苗木年均节水量达30%。
  
  林场还引进智能化“森林眼”监测系统,实现24小时火情、病虫害、乱砍滥伐等情况的动态监测。“以前护林员巡护有盲区,现在通过‘森林眼’,坐在监控室里就能看到林区的实时情况,发现异常能第一时间调度人员处置。”
  
  精细化管护带来的成效日渐凸显。近几年,林场新植树木成活率稳定在95%以上,保存率超92%。不仅有效遏制了风沙危害,还吸引了白鹭、斑鸠等20多种鸟类在此栖息,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生态变现:积极探索林区转型新路
  
  “以前总觉得护林就是‘守着林子过日子’,没想到现在林子也能‘生金’。”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黑河林场不再满足于“只护林、不发展”,而是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林场从“单一管护型”向“生态产业型”转型,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近年来,依托6万亩林海和独特景观,林场将传统林区升级为3a级黑河生态景区。正值秋季,胡杨林进入最佳观赏期,金黄的树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
  
  “去年10月,我们单月接待游客接近3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50万元。”张玉杰介绍,景区还推出了“森林康养”体验项目,利用林区负氧离子含量高的优势,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度假。
  
  碳汇经济成为林场转型的另一重要方向。林场引进智慧林业监测系统,精准测算林区碳汇储量,依托科学造林、森林经营项目开展碳汇公益造林;与张掖市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中心合作,推动碳汇项目开发,助力张掖市与西部碳汇公司达成首笔碳汇交易,实现“生态管护—碳汇生产—交易变现”的绿色闭环。
  
  此外,林场还推出“碳汇研学游”,游客参与植树可获得碳积分,兑换景区服务。既提升了公众环保意识,又拓展了碳汇经济的应用场景,为林场绿色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依托自身资源,林场也在尝试发展特色林业产业。“一方面,我们发展林果经济,在林区种植8000亩优质梨,形成梨种植、生产、加工一体化产业链;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林下养殖大鹅3万只,改良土壤的同时减少了林地的养护成本。”
  
  漫步在黑河西岸,清风拂过林海,树叶沙沙作响。“乱石滩”蜕变“生态绿洲”的故事仍将继续,黑河西岸的林海会更翠绿,生态红利将惠及更多群众。(记者 方琬夷)
  
  
[旅游] 禁止把未开发开放区域作为旅游产
[农业] 小县城如何变身世界菜篮子
[工业] 北京发布工业旅游未来图谱
[农业] 海南白沙 绿成金生态富民
[农业] 传统农业如何实现绿色转型
[农业] 农文旅深度融合 浙江胜丰村打造
[旅游] 无废旅游便利大于意愿
[林业] 北京多举措做好双节期间森林防火
福建永安智能守护景区绿水青山
福建大田:建好森林四库 收获金
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幸福靠山
天蓝山绿水更清
从绿水青山到共富图景
从污染源到资源:大庆油田让含油
卖不完的月饼要有合理去处
从家电到农机 以旧换新点燃国庆
升易降难 消费套餐不应是单行线
多元共治建好无废城市
住建部:五方面推动好房子建设
陪伴经济需监管相伴
打造韧性城市 守护好城市里子
不断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美丽中国就在你我身边 公园+模式让城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