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持续开展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核算 |
可衡量、可比较、可应用! |
加入时间:2025-09-28 来源:中国环境app
|
|
|
一片森林、一湾湖水,到底值多少钱?如今,北京正用实际行动为绿水青山“定价”,让隐形的生态价值,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能”。近年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创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不断拓展应用场景,真正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科学量化,让生态产品“有价可依”
生态产品总值(gep)就像是一本“生态账本”,记录了一定区域和时期内各类生态产品货币价值的总和,涵盖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大类。其中,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gep-r)尤其关键,它量化了自然为我们“默默提供的服务”,如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空气净化、水质净化、洪水调蓄、固定二氧化碳等。
那么,这些看不见的生态服务,究竟如何“定价”呢?
在方法上,gep-r核算一般采用替代成本法。例如水源涵养,就像一座“绿色水库”,其价值相当于建设与维护实体水库及购水所需的费用;气候调节,好比“天然空调”和“天然加湿器”,其价值体现为因生态系统降温增湿所节约的用电成本;空气净化和水质净化,则相当于一座“自然净化厂”,价值等同于人工处理污染物的开支。
为科学量化生态服务价值,北京市出台了《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规范》,这是首个落实国家《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的地方标准,真正实现让生态价值可衡量、可比较、可应用。
创新方法,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核算路径
北京市连续五年开展gep-r核算工作,探索建立了一套与超大城市相匹配的生态价值核算体系。北京不仅在“记账”,更在“算好账”“用活账”。
系统化核算,实现账目全覆盖。gep-r核算涵盖森林、河流、湿地、农田等,数据涉及生态环境、规划、水务、农业、园林等多部门。为避免核算过程中的交叉、遗漏,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地方标准《生态系统分类制图技术规程》,综合运用卫星遥感与地面调查,绘制出全市“生态一张图”,真正实现“所见即所得”,为gep-r精准核算打下坚实基础。
参数本地化,确保数据贴实际。北京市连续五年开展参数本地化研究,核算结果更贴合北京实际。比如,在核算气候调节价值时,实测了植被的蒸散系数;在核算洪水调蓄、水源涵养价值时,实测了降雨径流系数;在核算减少泥沙淤积、面源削减等价值时,实地调查了土壤的理化性质等。通过这样一套“量身定制”的本地参数数据库,更加客观科学地反映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贡献。
方法创新化,助力考核可比较。北京创新提出“可比gep-r”与“地均gep-r”概念。“可比gep-r”剔除气候、价格等波动因子的影响,专注体现“人的努力”;“地均gep-r”则衡量单位面积的生态贡献,让区域之间的保护成效“一目了然”。
2024年,北京市可比gep-r达到3731.8亿元,可比地均gep-r为22.74万元/公顷。数字的背后,是北京生态空间的稳步拓展和生态修复的扎实成效。
应用深化,拓宽“两山”转化北京路径
核算只是手段,应用才是目的。北京正把gep-r深度融入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全过程,推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
强化生态底线,推动gep-r稳步增长。gep-r提升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体现。北京通过解析gep-r变化,指导有关区制定针对性措施,如减少生态扰动、持续扩绿增绿、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实现生态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健全补偿机制,实现保护者受益。依托gep-r的精细化核算,北京建立与生态价值挂钩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让保护者得回报、让受益者付成本,真正体现公平、激发动力。
截至目前,北京市5个全域生态涵养区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双称号”,并延伸至海淀、丰台、朝阳、昌平等其他区。(夏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