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故事

 
从绿水青山到共富图景
——浙江“三美融合”的乡村振兴机制创新与范式突破
加入时间:2025-09-26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苏玉婷
 
  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如何推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民生福祉的协同提升,已然成为世界范围内乡村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浙江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以生态美、经济美、民生美“三美融合”为目标,在生态价值转化、数字产业赋能、治理模式创新、利益共享机制等方面形成系统性突破,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体系。
  
  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4278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83:1的新水平,其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更是连续19年稳居全国第一梯队,为“三美融合”的实践成效提供了有力佐证。
  
  一、生态经济转化:构建“两山”理念的浙江变现范式
  
  浙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创新实践,打破了“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的传统困境。在市场化交易机制上,“丽水山耕”品牌通过欧盟有机认证、地理标志保护等生态标签体系,使农产品溢价率稳定在40%以上,2024年,12万农户在相关举措带动下,户均增收达1.25万元,形成“生态保护—产品增值—再投入保护”闭环。安吉“两山”合作社创新资源整合模式,将碎片化林地、湿地等生态资源进行价值评估、整合打包,去年交易规模突破6.8亿元,带动村集体收入年均增长38%,其中22%的交易收益专项用于生态修复,实现森林覆盖率年均提升0.8个百分点。
  
  数据资产化的创新探索开辟了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衢州打造的“生态数据大脑”整合23类环境数据和1800万条生物多样性数据,通过区块链确权后为文旅、康养等产业提供精准服务,2024年带动相关产业增收72亿元,生态经济转化率较上年提高28%。这种将生态数据转化为生产要素的模式,使“空气可卖钱、水质能交易”成为现实,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单一资源开发向全要素市场化转变。
  
  二、数字产业驱动:打造农文旅融合的智慧发展样板
  
  浙江以数字技术为引擎,推动乡村产业形态发生革命性变革。杭州“未来农场”运用ai农事决策系统、5g+vr种植体验等技术,构建“线上认养—线下体验—区块链溯源”的全链条消费场景,2024年农产品预售率达82%,农旅融合收入占比提升至70%,游客复购率达65%。这种“数字技术+体验经济”模式,使传统农业从“靠天吃饭”转向“靠数据生产”,从“卖初级产品”升级为“卖生活方式”。
  
  非遗数字化活化成为乡村文化产业新增长极。温州“非遗数字工场”通过4k影像记录、三维建模等技术,将瓯剧、蓝夹缬等传统技艺转化为数字资产,2024年线上直播销售额突破4800万元,带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群体扩大至5300人。更具创新性的是,浙江建立全国首个非遗数字版权交易平台,实现传统技艺的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使非遗传承从“口传心授”转向“数字永生”,从文化保护转向文化产业。
  
  湖州数字孪生乡村平台展现了数据驱动的产业协同效应。该平台整合3000余项乡村数据,通过算法优化实现旅游资源与游客需求的智能匹配,去年带动乡村旅游收入增长42%,民宿入住率提升至78%,形成“游客精准引流—消费数据反哺—产业升级迭代”的闭环。这种“数字孪生+产业协同”模式,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三、治理模式创新:探索党建引领下的数字文化融合路径
  
  浙江将党的领导优势、数字技术优势与文化凝聚优势有机结合,构建乡村治理新范式。“浙里办・村务通”平台实现全省1.7万个行政村全覆盖,去年处理民生事项280万件,村民线上参与决策率达63%,政策执行效率提升60%,形成“一键提诉求、一网管全村”的数字治理格局。这种“党建+数字”模式,使基层治理从“层层传达”转向“扁平直达”,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据决策”。
  
  “返乡能人回归+文化管家”机制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绍兴推行的文化管家制度吸引1200余名乡贤、文化能人参与乡村治理,2024年修复古民居412栋,举办民俗活动230场,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27%。尤为重要的是,该机制使村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积极性较以往提升45%。志愿服务时长年均增加32小时,实现治理从“行政推动”到“文化自觉”的转变。
  
  衢州“红色根脉+绿色屏障”治理模式彰显特色优势,通过整合132处红色革命遗址保护与生态公益林建设,运用vr技术开发红色教育课程,去年吸引研学游客320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增收1.8万元。这种将红色文化认同转化为生态保护动力的模式,使“红色教育—生态守护—民生改善”形成良性循环,为革命老区治理创新提供了范例。
  
  四、利益共享机制:构建资源变资产的共富制度体系
  
  浙江在全国率先探索资源股权化改革,让农民成为乡村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嘉兴“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支持农民将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权作为股权投入,去年实现村民分红3100万元,土地规模经营率达92%,现代农业产值增长40%。这种“保底租金+按股分红+劳务收入”的复合收益模式,使农民从土地“使用者”变为“股东”,人均财产性收入同比增长22%。
  
  跨区域协作机制为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以“浙北乡村振兴联盟”为例,其整合150个行政村,依托“强村带弱村、富村帮穷村”的资源共享模式,助力薄弱村实现增收,去年助力薄弱村实现760万元增收,联盟内村集体收入差距缩小25%。联盟建立的“标准共订、品牌共用、客源共享”机制,使分散的乡村资源形成集聚效应,展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富路径。
  
  风险共担与技能提升双轮驱动机制增强发展韧性。淳安“民宿产业共同体”建立风险补偿基金,2024年覆盖90%的民宿经营户,淡季入住率提升40%;同时开展“民宿管家”千人培训计划,持证从业者达3200人,服务溢价率达35%,经营者年均增收1.2万元。这种“风险保障+技能赋能”模式,使小农户深度融入现代产业体系,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五、理论建构:“三美融合”的协同逻辑与时代价值
  
  浙江的实践构建了“生态—经济—治理—利益”四维协同的乡村振兴理论框架。生态经济转化是破解“绿水青山如何变为金山银山”命题基础路径;产业技术驱动是动力,回答“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的问题;治理模式创新是保障,破解“多元主体如何协同共治”的难题;利益共享机制是根本,实现“发展成果如何公平分配”的目标。四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最终实现生态美(环境永续)、经济美(产业高效)、民生美(生活富裕)的有机统一,形成不同于西方乡村发展的中国范式。
  
  这一理论创新具有多重时代价值:在实践层面,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等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在理论层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共同富裕理论;在制度层面,探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在文化层面,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核心理念。浙江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的系统性变革。
  
  六、未来展望:深化“三美融合”的浙江路径
  
  面向未来,浙江乡村振兴需要在三个维度深化创新:一是推进数字技术深度赋能,探索元宇宙农旅、ai村务治理等前沿应用,建设“数字乡村2.0”;二是构建跨区域生态经济带,推动长三角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形成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三是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体系。争取国家层面试点,建立全国性的生态补偿标准体系。
  
  从“千万工程”到“三美融合”,浙江乡村振兴的实践表明,唯有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将数字技术融入产业血脉,将治理创新扎根文化土壤,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农民,才能探索出一条兼具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乡村振兴路径。这既是浙江为全国提供的实践经验,也是为全球乡村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必将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更大价值。(作者: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副院长)
  
  
[农业] 绘就三农新画卷 奏响乡村振兴丰
[旅游] 好资源+好创意提升旅游体验
[林业] 广州南沙湿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旅游] 规范旅拍服务 让旅行更美好
[旅游] 仿古小镇成伤疤 没有文化就难有
[农业] 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害如何补偿 广
[工业] 用好人工智能+驱动产业升级
[旅游] 勿以简单限时扫了游兴
天蓝山绿水更清
从绿水青山到共富图景
书写古茶树两山转化新答卷
西藏那曲:湖光山色引客来
(活力中国调研行)绿色“含金量
升易降难 消费套餐不应是单行线
多元共治建好无废城市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迎来政策利好
丢个旧沙发旧书柜 怎么比买新的
福建小城循环经济闯出产业新路
城市更新 生活焕新
空巢老年人情感需求催生外包儿女新业态
多地因地制宜明确好房子建设标准
从乐山的绿心公园看一座城市的格局
江西庐山市:以五治五美绘就和美乡村新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