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工业

 
用好人工智能+驱动产业升级
加入时间:2025-10-02  来源:经济日报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正从“互联网+”的广泛连接阶段,向“人工智能+”的创新引领阶段迈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此前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互联网+”构建了万物互联的数字底座,“人工智能+”则助力产业智能升级。
  
  “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国产人工智能强势兴起,2024年全球新公开的4.5万件生成式ai专利中,中国占比61.5%,位列世界第一。阿里、阶跃星辰等企业开源的qwen3-coder、step3等模型登顶全球开源社区下载榜,国产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推理等领域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数字基础设施全球领先,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5g网络,截至今年6月底,5g基站总数达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突破2.18亿户。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
  
  也应看到,我国数字经济在跃升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人工智能底层框架由欧美主导,我国在基础理论、原创性算法等方面仍有差距。在gpu芯片、先进光刻设备和eda软件等关键领域,我国对外依赖度较高。国产基础软件生态在完整性、成熟度与市场接受度方面,与国际领先产品存在代际差距。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应用中出现算法公平性、数据溯源与安全防护等问题,亟待建立更加系统完备的治理体系。进入“人工智能+”阶段,应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深化场景落地、健全产业生态、完善治理体系,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强化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筑牢自主创新根基。聚焦通用人工智能、类脑计算、神经符号融合等前沿方向,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建立长期稳定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大模型、人机协同、自主无人系统等方面,主攻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共性技术体系。补强产业基础短板,重点布局行业级人工智能软硬件协同开发技术,推进人工智能芯片、核心算法等关键领域国产替代,构建自主可控、软硬协同的人工智能基础生态底座。
  
  深化场景落地,加快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以“人工智能+”行动为抓手,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速渗透、深度融合、广泛应用,形成创新与应用互促的良性循环。聚焦民生、医疗、教育、交通、金融等重点领域,构建“数据驱动—场景牵引—商业闭环—技术突破”正向循环,加快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向实际应用的高效转化与规模化推广。
  
  协同各方主体,合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聚焦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与产业升级,构建政府、企业、高校院所、专业机构等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体系。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发展特色化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强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协同创新与资源整合,提升集群整体竞争力。鼓励中小企业融入集群生态,在细分领域建立差异化优势。
  
  健全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推进产业安全可控与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数据安全、算法歧视、隐私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风险挑战,强化对人工智能安全伦理风险的前瞻研判与动态监测,筑牢技术发展安全屏障。构建适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需求的敏捷治理框架,实行分级分类监管机制,预留政策弹性空间,保障技术演进与制度创新的动态平衡。(李振京 杜爽)
  
  
[农业] 绘就三农新画卷 奏响乡村振兴丰
[旅游] 好资源+好创意提升旅游体验
[林业] 广州南沙湿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旅游] 规范旅拍服务 让旅行更美好
[旅游] 仿古小镇成伤疤 没有文化就难有
[农业] 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害如何补偿 广
[工业] 用好人工智能+驱动产业升级
[旅游] 勿以简单限时扫了游兴
天蓝山绿水更清
从绿水青山到共富图景
书写古茶树两山转化新答卷
西藏那曲:湖光山色引客来
(活力中国调研行)绿色“含金量
升易降难 消费套餐不应是单行线
多元共治建好无废城市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迎来政策利好
丢个旧沙发旧书柜 怎么比买新的
福建小城循环经济闯出产业新路
城市更新 生活焕新
空巢老年人情感需求催生外包儿女新业态
多地因地制宜明确好房子建设标准
从乐山的绿心公园看一座城市的格局
江西庐山市:以五治五美绘就和美乡村新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