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旅游

 
仿古小镇成伤疤 没有文化就难有灵魂
加入时间:2025-10-02  来源:工人日报  
 
  曾几何时,一座座仿古小镇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拔地而起,被奉为区域开发的“明星项目”。如今,有的却沦为“城市伤疤”,主街冷清,店铺转让,荒草丛生——9月27日人民网的报道揭示的不仅是项目的失败,更是一种开发模式的破产。
  
  缺失文化灵魂是很多“挣扎”着的仿古小镇的致命问题。有调查显示,超过九成受访者认为古镇之间存在相似性。当游客走遍大江南北,看到的却是雷同的仿古建筑、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和似曾相识的商业模式,审美疲劳在所难免。这些小镇的困境警示人们,没有文化内涵的钢筋水泥,终究只是一具空壳。
  
  这种困境的背后是过度追求短期回报的“地产逻辑”在作祟。许多仿古小镇披着“文旅”外衣,行的却是地产项目之实。结果,文化挖掘让位于土地开发,长远规划屈从于即时利益。正如有关报道所言,项目失败后,这些小镇成为“烫手的山芋”,不仅造成土地闲置,还导致周边居民利益受损,区域公共服务失衡加剧。
  
  相比之下,成功“破局”的案例给了我们更多希望。河南洛阳洛邑古城逆势而起,秘诀在于深化文化体验。它不是简单堆砌仿古建筑,而是深入挖掘汉服文化,从游客视角打造沉浸式体验产品。在这里,传统文化不是点缀,而是核心;商业价值不是强求,而是文化深耕后的自然结果。
  
  仿古小镇的建设热潮是一堂生动的文化经济课:传统文化不是可以随意粘贴的标签,而是需要涵养的沃土和悉心培育的秧苗。唯有把传统文化做深、做透,让游客能够触摸历史脉搏、感受文化气息,仿古小镇的商业价值才会水到渠成。
  
  当下文旅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古镇旅游仍有巨大潜力。但人们需要的是有灵魂、有深度的文化体验,而不是“千镇一面”的建筑群。各地在规划仿古小镇时,应当回归文化本位,深入挖掘地方独特历史文化资源,让每一座小镇都拥有自己不可复制的文化基因。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缺乏灵魂的躯壳注定无法走远。仿古小镇的建设不应成为一轮轮“大干快上”的“政绩工程”,而应成为传承文化、滋养心灵的载体。唯有如此,仿古小镇才能真正成为传播文化、造福百姓的亮丽风景。(关育兵)
  
  
[农业] 绘就三农新画卷 奏响乡村振兴丰
[旅游] 好资源+好创意提升旅游体验
[林业] 广州南沙湿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旅游] 规范旅拍服务 让旅行更美好
[旅游] 仿古小镇成伤疤 没有文化就难有
[农业] 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害如何补偿 广
[工业] 用好人工智能+驱动产业升级
[旅游] 勿以简单限时扫了游兴
天蓝山绿水更清
从绿水青山到共富图景
书写古茶树两山转化新答卷
西藏那曲:湖光山色引客来
(活力中国调研行)绿色“含金量
升易降难 消费套餐不应是单行线
多元共治建好无废城市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迎来政策利好
丢个旧沙发旧书柜 怎么比买新的
福建小城循环经济闯出产业新路
城市更新 生活焕新
空巢老年人情感需求催生外包儿女新业态
多地因地制宜明确好房子建设标准
从乐山的绿心公园看一座城市的格局
江西庐山市:以五治五美绘就和美乡村新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