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发展

 
塞罕坝点碳成金续写绿色奇迹
加入时间:2025-10-09  来源:河北青年报  
 
  10月的塞罕坝,林海滔滔,壮美如画。2017年,塞罕坝机械林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河北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单位。
  
  近日,记者行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脚踩在松针铺就的“地毯”上,松软且有弹性。一些自生树已长到两三米高,正笔直地向上伸展,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去年我们引进的红松,今年抽了新枝,长势比预期要好。今年我们新栽植了数十亩云杉,长势也很喜人。”塞罕坝机械林场千层板分场副场长孙朝辉看完林间幼苗长势后,对记者说。
  
  今年38岁的孙朝辉是一名“林三代”,在林场长大,亲眼见证了尚海纪念林从人工纯林到混交林的转变。
  
  尚海纪念林是塞罕坝百万亩人工林海的起源地。61年前,第一代建设者在这里打响“马蹄坑大会战”,创下造林成活率超90%的奇迹,开启了塞罕坝荒漠变林海的绿色传奇。
  
  然而,上世纪80年代,人工纯林的弊端开始集中显现。林场里,以落叶松尺蠖等为主的虫害和以早期落叶病为主的病害连年大面积发生,受害面积最多达几十万亩,林场不得不采取飞防的办法进行防治。
  
  树种单一就像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发生病虫害或气候异常,风险很大。混交林才是可持续、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
  
  意识到这一点,近年来,林场全力推动人工纯林、低质低效林向混交林转变。目前,尚海纪念林里,红松、樟子松、云杉、白桦等多树种协调共生,打破了人工纯林“一统天下”的局面。
  
  “尚海纪念林的初植密度高达每亩333株,经过7次抚育,如今每亩保留27株,平均树高已达23.5米。很多初来者很难相信这是一片人工林。”孙朝辉说。
  
  通过攻坚造林和混交林改造,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有林地面积达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036.8万立方米,资产总价值231.2亿元,每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155.9亿元,成为守卫京津的绿色生态屏障。林场混交林面积已达29.3万亩,占林场总面积的25.4%,提前完成了林场“二次创业”实施意见中设定的2026年混交林阶段任务目标。
  
  扩绿、护绿的同时,塞罕坝机械林场也在不断兴绿。他们把“碳库”变“钱库”,让林业碳汇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转化路径。
  
  早在2015年初,塞罕坝机械林场就敏锐地捕捉到林业碳汇所蕴含的巨大机遇。那一年,塞罕坝机械林场与中信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作,踏上了开发国有林场基于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碳汇项目的征程。
  
  经过不懈努力,2016年,林场造林碳汇项目首批国家核证减排量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成为华北地区首个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注册成功并签发的林业碳汇项目。
  
  塞罕坝森林植被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场将增强碳汇能力纳入发展目标,编制了符合林木生长规律的碳汇能力提升方案。近年来,他们积极推动天然次生林纳入河北省降碳生态产品,开发了天然次生林森林固碳生态产品项目。截至2024年底,林场共核证碳汇量243.4万吨,累计销售林业碳汇35.7万吨,实现收入1487.6万元。
  
  今年,林场与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合作建设“双碳”示范基地,努力为塞罕坝林业碳汇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还积极探索林下经济新路子,开展了食用菌、林下参等林缘中草药试验研究和大花杓兰等野生花卉培育驯化,引进推广种植小檗等灌木,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们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生动范例。”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于士涛表示。
  
  距离塞罕坝二十多公里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扣花营村,村民邢国林正在自家庭院里晾晒刚采回来的蘑菇。
  
  山上有树,就是“宝库”,这是邢国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03年,看到来塞罕坝游玩的游客逐渐增多,当时40多岁的邢国林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在村里率先开办了农家院。邢国林为人实在,又有一手好厨艺,凭借这些优势,农家院自开业起便客源不断。第一年,他的农家院就挣了4万多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如今,他的12间客房宽敞整洁,电视、宽带、热水一应俱全,旅游旺季天天爆满,年收入轻松超过十万元。
  
  在邢国林的带动下,扣花营村及周边村庄的农家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依托塞罕坝的资源,村民们纷纷吃上了“旅游饭”,村子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塞罕坝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村民带来了多样化收入。每到9月,漫山遍野的蘑菇成为村民们的“致富宝”。村民上山采蘑菇,一天能挣三四百元。他们将新鲜蘑菇晒干后售卖,价格能达到每公斤200元左右。从春到秋,山上野菜不断,村民们采摘野菜,不仅能满足自家食用,还能卖给游客和餐馆。
  
  通过驻村帮扶、发展生态旅游、社会雇工等方式,塞罕坝机械林场示范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乡村游、农家院等多种业态,每年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4万多百姓受益。依托林场在培育绿化苗木方面的技术优势,塞罕坝机械林场周边还发展了4400多亩生态苗木基地,苗木总价值达7亿多元。
  
  塞罕坝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了当地百姓致富增收的金山银山。
  
  于士涛介绍,当下,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大力实施生态系统提质、生物多样性保护、数字赋能绿色低碳经济等“二次创业”工程,力争到2035年,林场的森林覆盖率维持在86%,森林湿地资产总价值达到260亿元,混交林占比超过35%,不断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曹智 李建成)
  
  
[旅游] 禁止把未开发开放区域作为旅游产
[农业] 小县城如何变身世界菜篮子
[工业] 北京发布工业旅游未来图谱
[农业] 海南白沙 绿成金生态富民
[农业] 传统农业如何实现绿色转型
[农业] 农文旅深度融合 浙江胜丰村打造
[旅游] 无废旅游便利大于意愿
[林业] 北京多举措做好双节期间森林防火
福建永安智能守护景区绿水青山
福建大田:建好森林四库 收获金
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幸福靠山
天蓝山绿水更清
从绿水青山到共富图景
从污染源到资源:大庆油田让含油
卖不完的月饼要有合理去处
从家电到农机 以旧换新点燃国庆
升易降难 消费套餐不应是单行线
多元共治建好无废城市
住建部:五方面推动好房子建设
陪伴经济需监管相伴
打造韧性城市 守护好城市里子
不断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美丽中国就在你我身边 公园+模式让城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