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工业

 
十五五氢能交通如何从示范破冰到规模启航
加入时间:2025-10-09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李凯
 
  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推动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引导多元应用,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的能源消费转型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发展”。
  
  交通是氢能作为能源属性应用的先导领域,我国在“十四五”时期通过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氢进万家等示范工程,已经初步完成氢能交通领域的技术攻关和产业链建设,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基础。预计“十五五”期间,在政策与市场合力驱动下,氢能交通有望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发展,为能源消费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基础与现状:政策引领下的“从0到1”突破
  
  我国氢能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具备发展氢能交通的良好资源和基础。在本世纪初,国家“863”计划部署了燃料电池汽车相关技术研发。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将氢燃料电池列入主要技术路线之一。2021年,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五部委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工程,支持京津冀、上海、广东、河南、河北等五个示范城市群开展示范应用,中央财政给予“以奖代补”支持。2021年,山东省加快推进“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进一步探索了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在热电联产、港口叉车、游艇船舶、家庭用能等场景的应用。2022年3月,我国发布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提出了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的战略部署。2024年11月,我国首部能源法将氢能纳入能源体系。目前,已有30多个省市发布了氢能规划和相关政策,各地发展积极性较高。
  
  在政策支持下,我国以燃料电池汽车为先导,“以点带面”推动氢能交通实现了较快发展。一是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5年7月,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达到3万辆,较示范启动前增长3倍多,在干线、冷链等优势场景已经形成小规模商业化应用。二是自主可控产业链基本形成。我国氢能产业链企业超过2000家,核心零部件企业超过300家,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等国产化率从不到10%提升到超过85%。三是氢能供给体系持续完善。我国建成加氢站数量从2020年不到120座增长到2025年超过560座,初步建成覆盖制储运加各环节的车用氢能供给体系。
  
  趋势与挑战:“从1到10”阶段的机遇与瓶颈
  
  随着燃料电池汽车逐步迈向规模化应用,“十五五”氢能交通正迎来优势场景聚焦、应用领域扩容、上下游协同联动的发展新趋势。
  
  一是车辆应用正在向优势场景聚焦。经过4年左右示范探索,氢能在汽车领域的优势应用场景已经基本明确,中汽中心发布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在京津冀、广东、河南等重点地区,燃料电池汽车在干线运输、城际重载、冷链物流等场景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上述优势场景预计成为“十五五”期间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二是氢能交通应用从车端向多领域快速延伸。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带动了我国燃料电池技术快速发展,也进一步驱动氢能向轨道交通、船舶、特种装备等其他交通领域拓展。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投运燃料电池轨道机车约20列,燃料电池船舶约6艘,叉车约500台,两轮车约10000辆,矿卡、无人机等其他领域也已经进入试点验证阶段,覆盖海陆空的多元氢能交通场景矩阵初步成型,预计在“十五五”期间进入示范应用期。
  
  三是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效应显著增强。交通终端应用牵引作用的持续释放,正在推动氢能产业形成“示范应用—供给体系建设—规模化应用”的良性循环。上游可再生能源制氢加速布局,根据氢能联盟统计数据,截至8月底我国已建成运营可再生氢项目超过100个,项目产能达到25.6万吨/年,其中交通领域应用占比达到18.8%,成为仅次于合成氨的第二大绿氢应用领域。预计在“十五五”期间,从上游制氢到下游用氢的氢能交通产业链协同生态将逐步完善。
  
  但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清醒认识到,当前产业仍面临“成本高、规模小、技术不成熟”三重挑战。在供给端,我国跨区域氢能供给体系尚不完善,输氢管道等大规模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缓慢,导致氢气终端成本仍居高不下,多数地区车用氢能终端售价仍在30元/kg以上,氢能交通在用能成本方面仍然不具备竞争力。在应用端,目前氢气作为能源属性应用终端主要集中在车端,下游产业氢能消纳能力不足,轨道交通、船舶、矿卡等大规模用氢场景缺乏政策支持,推广应用进度较慢,既无法充分消纳现有的燃料电池装备产能,也难以对上游制氢产业形成持续有效的拉动。在产业端,我国在氢燃料电池等氢能关键技术方面已初步完成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但长距离储运、液氢、固态储氢等技术尚未成熟,先进技术产品还缺乏长期稳定的实践验证,与传统燃油装备或电动装备相比,氢能交通装备可靠性、耐久性还有待验证。
  
  “十五五”氢能交通发展政策建议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氢能交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过渡期,建议国家层面进一步坚定发展战略、创新支持方式,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推动氢能交通实现“从1到10”的跨越,加快实现规模化发展。
  
  一是锚定战略定位,强化顶层统筹。建议准确把握氢能助力交通领域深度脱碳、培育新质生产力两方面的重要战略作用,通过推动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重点解决柴油重卡、内河船舶等传统能源难以替代领域的脱碳问题,避免与锂电等技术路线形成重复建设和低效竞争。建议国家层面充分运用部际协调机制,统筹规划清洁低碳氢供给、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氢能装备制造、氢能终端应用等产业链各环节关键问题,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有序格局,为交通等氢能终端应用发展提供良好产业基础。
  
  二是聚焦优势区域,打造示范标杆。建议延续对氢能交通领域的财政资金支持,并将支持范围从车端扩展到轨道交通、船舶、特种装备等更加广义的交通领域。建议优先选择氢气供应潜力大、产业基础实、应用空间足、实践经验多的地区开展氢能交通示范应用,打造氢能高速公路、氢能航道等综合示范线。应统筹考虑各地氢能资源禀赋差异,结合氢能交通应用实际需求,建设供氢基地和跨区域输氢走廊网络,为氢能交通应用提供清洁、经济、稳定的氢气供应来源。
  
  三是创新支持方式,灵活分类施策。建议强化财政和金融联动,通过多元化资金渠道灵活支持企业发展。对于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的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议国家层面纳入地方专项债支持范围,为金融机构匹配中长期贷款支持提供政策依据。针对企业前期研发投入大、经营现金流不足等问题,建议对获得国家层面财政补贴支持的氢能企业,优先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方式给予支持,同时鼓励地方通过贴息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形成正向激励循环。(作者系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农业] 文旅+点亮乡村经济
[工业] 国家标准如何规范动力电池回收利
[旅游] 我国新增4个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
[农业] 智慧灌溉 吉林沃土再增产
[林业] 山西太原深化集体林改探路绿富同
[林业] 广东佛山以提升林长制运行效能推
[农业] 中国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旅游] 科技游持续升温 如何开辟文旅新
践行两山理念修复生态的铜陵经验
福建永安智能守护景区绿水青山
福建大田:建好森林四库 收获金
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幸福靠山
天蓝山绿水更清
网约车一口价被叫停 回归理性才
光盘是另一种形式的丰收
光盘是另一种形式的丰收
自觉行动实现粮食节约人人有责
我国粮食产后节约减损取得新成效
以生态修复筑牢美丽中国根基
从老房子到好房子 托起稳稳的幸福
淮北以生态微治理助推美丽城市建设
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
江西崇仁同心聚力促发展 绘就乡村振兴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