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2024成都市“美丽城市”环境健康典型案例,武侯区“宜居水岸”建设项目成功入选环境健康价值转化典型案例,为成都锦江水系持续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营建水润灵动武侯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天的武侯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正一步步照进现实,走出了一条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的协同路径。
水清岸绿,天高云淡,位于成都市主城区的锦江武侯段柳浪闻莺,处处皆景。近年来,武侯区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并切实融入“宜居水岸”建设全过程,全面倡导河道与岸线、治水与筑景的有机统一,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精心构建人气商气兼具、生态业态共融的宜居滨水空间。
作为锦江下游重要支流,江安河武侯段长约13.58公里,属都江堰自流灌区。武侯区于2018年分两期启动实施“宜居水岸”工程,力求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目标,对江安河等9条干(支)流进行系统治理、景观打造,招引和培育新兴产业落地,助推沿河区域业态转型升级。经过持续数年的努力,武侯区沉睡已久的生态资源迎来被重新认识的机会,项目建设成了激活江安河生态价值转化的“金钥匙”。
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确保治理后的江安河(武侯段)水质能长期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将其建设成为“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式”的亲水景观,武侯区在全面推行“雨污分流”及河道清淤疏浚,彻底解决污水下河问题的同时,灵活采取新建、加固等措施提升干流、支流行洪能力,通过建设“武侯智慧水务系统”,实现对河道水位、水文、流量等信息的实时掌控,不断强化与锦城公园建设和城市更新的有机融合,全方位培育沿河自然生态景观,有效提升河道绿化覆盖率,因地制宜营造出众多移步易景的滨河风光。
“现在空气好,到处都是公园,每天出来走走也是一种享受。”金花桥街道居民李大妈道出了当地百姓对生态环境改善的真切感受。
武侯区在将环境健康理念融入河道整治的同时,因势利导深入挖掘三国蜀汉文化,丝路商贸文化以及民俗艺术文创,定位江安河以“文创旅游”为核心的文化主轴线,沿河设计建设特色点位以及儿童游乐、运动健身、农业与田园观光有机融合的绿色消费场景,创建西部首个公益性综合实践教育园区——“水韵园”综合教育基地,推动沿河区域业态转型升级和旅游产业发展,广泛营造人人都当河长、事事及时解决的全民参与良好氛围,让广大市民都能真正参与河湖管护、享受河湖美景、感受河湖魅力。
“武侯区宜居水岸工程,是成都市在城市内河综合治理中,实现环境改善、民生福祉提升与区域活力焕新协同增效的生动实践,体现出环境健康价值转化的综合性与普惠性,彰显了‘两山’理念的深刻意义。”成都市武侯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成功案例从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满足市民健康休闲需求的环境健康视角出发,通过系统性的水质治理、生态景观打造、文化赋能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的核心做法,成功将昔日普通的城市河道转变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廊道和活力空间。
光阴荏苒,山河蝶变。在“两山”理念指引下,经过系统治理,如今的江安河早已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河岸沿线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河岸沿线无“四乱”情况;通过拆除沿河散乱污企业、实行雨污分流,水污染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控制,水环境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沿河全方位培育的自然生态景观,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宜居生态环境和更加舒适的休闲游憩空间。
“宜居水岸”项目建设不仅极大改善了河道周边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有效提升了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而且通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吸引大批企业前来考察入驻,进而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集聚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