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故事

 
践行两山理念修复生态的铜陵经验
加入时间:2025-10-17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在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有一座以铜为名、因铜而兴、依矿建市的资源型城市,它就是铜陵市,中国青铜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新中国铜材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与此同时,铜陵又是一座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城市整洁有序,树木葱茏,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达到90%。每逢春回大地,西湖湿地公园,湖水粼粼、鸟语花香;凤凰山上漫山遍野的牡丹花,引人流连忘返;永泉小镇森林康养基地,集温泉体验、“江南味道”美食街区、“忆江南十二景”游览、康养民宿等于一体,成为长三角游客“无需远行,无忧度假”的首选地……
  
  看似对立的发展模式在铜陵得到了有效统一,从工业辉煌到生态负债,从转型挑战到绿美铜陵,是铜陵践行“两山”理念、走出一条量身定制的生态修复之路的生动写照。多年来,该市创新实施“生态修复+”模式,通过废弃矿山治理、景观价值重塑和林业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出“矿区变景区、废矿变景点、荒地变公园”的转型路径,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让绿水青山愈发美丽、让金山银山不断壮大。
  
  修复一处矿迹:唤醒凤凰山生态记忆
  
  坐落在铜陵市义安区顺安镇南部的凤凰山,宛如一颗隐秘而璀璨的明珠。春暖花开之日,漫山遍野盛开的牡丹花随风摇曳,这是与洛阳、菏泽牡丹齐名的国内三大牡丹之一,所产的“凤丹”为中药上品;高30多米的熔岩断崖,一泓清泉自崖顶右侧倾泻而下;清澈小河两侧两株300年树龄的枫杨树,在河面上连成一体,似一对交颈相拥的恋人……
  
  凤凰山由横山、面山等诸多山峰构成,整体轮廓似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而得名。然而,20余年前,这只“凤凰”还“遍体鳞伤”。凤凰山作为铜陵重要的矿产资源区,曾以铜矿开发铸就“中国古铜都”的工业辉煌。20世纪末,随着资源枯竭与矿山关停,这里面临严峻的生态挑战:裸露的尾砂坝、破碎的山体、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严重退化。
  
  2019年以来,铜陵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统筹推进矿山环境治理与山水林田系统修复工程,联合科研团队在铜草花原生区域开展植物修复技术研究,同步推进尾砂库生态复绿与景观重构,实现生态安全、文化传承与景观品质的协同提升。这场绿色转型不仅唤醒了沉睡的矿山,更让铜陵的山水人文重焕新生。
  
  如今的凤凰山已蜕变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功实现了生态修复与文旅融合的转型。景区内,昔日的尾矿库华丽转身为“东方薰衣草”秘境,80亩铜草花如紫色波涛翻涌;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将3000年采矿史诗铭刻于岩层,这座“中国先秦地下铜都”既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成为生态研学的活态博物馆;凤丹花谷内万亩牡丹竞放,既是铜陵“市花”的颜值担当,又是省级非遗药材的源头,延续着千年药香与花文化的传奇。
  
  凤凰山的生态治理实现了从“复绿”到“赋能”的跨越。精心设计的山间步道串联起“凤凰落脚石”“滴水崖”“相思树”等自然景观。游客可于林间徒步探幽,在百米飞瀑旁品鉴咖啡,夜宿星空民宿聆听自然絮语,尽享“山水为幕、人文为韵、烟火为趣”的沉浸体验。以生态修复为本底,以文化资源为灵魂,以旅游体验为羽翼,凤凰山正构建起集观光休闲、科普教育、生态研学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文化景区,成为铜陵践行“两山”理念、实现绿色转型的成功范例。
  
  激活一片资源:重构永泉小镇发展引擎
  
  在安徽铜陵义安区钟鸣镇永泉小镇,每逢周末,一辆辆来自省内外的旅游大巴鱼贯驶入,游人络绎不绝。“今天来的旅游大巴有百辆之多,游人既有本地、本省的,也有省外的。”铜陵一家农庄公司董事长杨树根说。
  
  永泉小镇曾因采矿活动导致生态严重破坏的区域,分布着20余个矿坑与取土废坡,山体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失衡,地质灾害风险突出。
  
  2018年以来,铜陵市以林长制改革为统领,以全国国有林场试点建设为契机,创新采用“生态修复+产业培育”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系统性治理、长效化管护,在义安叶山国有林场基础上打造永泉森林康养基地,成功探索出生态价值转化、产业绿色升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通过实施永泉小镇项目,持之以恒对废弃矿坑进行填充治理,在荒坡植树造林,保护山泉溪流;依托叶山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打造“忆江南十二景”“江南童话”等景观,推动林区向研学游一体化景区转型;盘活废弃矿坑,改造为“鸳鸯湖”亲水景观区;规范流转周边土地建设无公害农业基地,改造闲置村舍为江南小院民宿……
  
  20多年来,永泉小镇创造性实施土地整理与功能重构,将生态修复与旅游康养、温泉疗养、农耕文化等多元业态有机融合,构建起江南园林特色鲜明、三产融合发展的复合型生态空间。特别是创新建立的“党建+旅游+订单农业”协同机制,实现了生态保护红线、产业发展基线、民生改善底线三重目标的动态平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发展方案。
  
  截至2024年,永泉小镇已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森林康养基地”、“安徽省旅游创意营销三等奖”等多项认证,年接待游客179万人次,创收1.6亿元,带动1830名村民实现人均年增收4万元以上,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当前,铜陵市正着力完善“全生命周期”生态管理机制,通过强化空间管控、推进资源资产化运营,持续深化“生态修复—产业培育—价值实现—反哺保护”的良性循环,推动更多矿山废墟蜕变为生态明珠,最终形成生态改善、产业振兴、民生普惠的多赢格局。
  
  绘就一座城市:系统复绿重塑铜陵底色
  
  铜陵市的发展历程镌刻着资源型城市的典型轨迹——资源开发曾是其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却也留下了沉重的生态欠账。从铜官山矿坑的裸露创面到西湖水系的生态断裂,再到滨江岸线“近水难亲水”的空间割裂,这些“工业伤痕”深深嵌入城市肌体。面对历史遗留问题,铜陵以“两山”理念为根本遵循,构建起“三位一体”修复体系:通过矿山治理重塑地质安全,依托水系修复织就生态网络,借助岸线整治重续人水纽带,系统推进城市生态空间的功能再造与价值升级。
  
  2009年,西湖“退田还湖”行动启动,通过控制水源污染、清淤拓水、连通湿地、重建鸟类栖息环境等系统性措施,建成全市首个城市湿地公园,475公顷湿地公园重现“水清岸绿、飞鸟翔集”的生态盛景。该工程重建了多种鸟类栖息地,打造出融合生态保育、环境教育、休闲旅游的复合功能载体,提升城市“水网绿肺”功能。
  
  2010年,借力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契机,铜陵市因地制宜推进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588公顷的修复区域内,三期工程梯次推进尾砂库整治、采空区回填和地质灾害防治,最终使昔日疮痕变为今日绿境。如今的铜官山公园绿树成荫、步道环绕,已蜕变为镶嵌在城市中心的生态绿核和市民乐园。
  
  滨江岸线整治则书写了“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的生动篇章。通过码头清除、绿道铺设、护岸加固等综合工程,40万平方米的滨江生态公园重塑了城市与长江的互动关系,同时显著提升了防洪能力与城市形象,是“还江于民、还绿于民”的实践典范。
  
  从资源依赖到生态赋能,铜陵市系统复绿的实践背后,是发展逻辑从“索取自然”向“回馈自然”的深刻变革,更是城市价值从“生产优先”到“生命至上”的理念升华。
  
  书写“两山”样板:走出“铜陵经验”
  
  铜陵市以全面推进林长制改革为抓手,系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成功构建起从矿山修复到产业培育、从生态重塑到民生改善的可持续发展闭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全市生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绿色产业规模实现快速扩张,群众生活水平获得稳步提高。
  
  从铜草花盛放的凤凰山景区到翠峰环绕的永泉旅游小镇,再到绿荫遍布的城市边角地带,铜陵用扎实有效的实际行动,深刻诠释着“两山”理念的时代内涵,生动谱写着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华彩篇章。每一项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都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鲜活注脚;每一幅绿色生态画卷的绘就,都是生态价值转化的直观呈现;每一组经济增长数据的跃升,都是生态红利释放的生动见证。
  
  如今,铜陵正用绿色重新定义发展底色,在长江经济带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新时代叙事。面向未来,该市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指引,毫不动摇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深化“两山”转化创新实践,为皖南地区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铜陵经验”,让“两山”理论在江淮大地上走深走实,为建设美丽中国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龙琳 叶伟伟 宋玉婷)
  
  
[林业] 山西太原深化集体林改探路绿富同
[林业] 广东佛山以提升林长制运行效能推
[农业] 中国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旅游] 科技游持续升温 如何开辟文旅新
[林业] 安徽:加强古树名木保护 用心守
[农业] 安徽将全面推进农业保险+改革
[旅游] 长春莲花山:五张名片奏响四季欢
[林业] 江西:创新机制做好三活文章
践行两山理念修复生态的铜陵经验
福建永安智能守护景区绿水青山
福建大田:建好森林四库 收获金
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幸福靠山
天蓝山绿水更清
光盘是另一种形式的丰收
光盘是另一种形式的丰收
自觉行动实现粮食节约人人有责
我国粮食产后节约减损取得新成效
仪式感不是浪费的遮羞布
从老房子到好房子 托起稳稳的幸福
淮北以生态微治理助推美丽城市建设
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
江西崇仁同心聚力促发展 绘就乡村振兴
吉林省:银发经济发展主攻四类产业业态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