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故事

 
江西抚州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产值三年增72.5%
加入时间:2025-10-20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网站  
 
  近年来,江西省抚州市坚持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关键抓手,积极探索将1838万亩林地、67.2%森林覆盖率的“千万亩绿色资源”转化为“千亿元产业价值”的有效路径,坚定走“提质、兴业、利民”之路,推动林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至2024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721亿元,较2021年增长72.5%,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一、强化顶层设计,凝聚林改合力
  
  抚州市将林业改革置于全市发展全局核心位置,系统谋划、强力推进。自2021年入选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以来,先后出台《实施“千万资源变千亿产值”行动方案》等32项政策,建立工作专班和市领导挂点联系制度。全省深化集体林改先行区建设动员会后,召开市级调度会5次,市领导开展专题调研督导30余次,层层压实责任,形成改革攻坚强大合力。
  
  二、破解关键难题,激发制度活力
  
  聚焦“林改四问”精准施策。
  
  明晰产权:全国率先开展林地承包经营权延期试点,签订延包合同3.12万份;创新颁发全国首批林业经营收益权证537本,登记面积13.39万亩,实现质押贷款1.68亿元,拓展非木质收益权登记与融资功能。
  
  科学经营:推广简明森林经营方案,11个县(区)均建设50公里以上可持续经营示范带;试点以来完成人工造林60.8万亩、退化林修复88.1万亩。
  
  拓宽融资:成立全国首家“两山”转化中心、首批湿地资源运营中心,落地全国首单湿地权益资产抵押贷款;全市林权贷款余额103.6亿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总量达519.55亿元。
  
  规模经营:全国首个实现县(区)林权收储平台全覆盖,收储集体林73.18万亩;培育林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规模经营主体663家,规模化经营林地350万亩。
  
  三、落实国家政策,释放经营潜力
  
  对标国家林草局《若干措施》,细化10方面34条创新举措。
  
  盘活林地空间:创新公益林调减与合理经营机制,首批调减集体公益林3150亩,在262.66万亩公益林下适度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
  
  优化经营措施:构建全域森林可持续经营体系;允许人工商品林自主确定主伐;推广采伐“告知承诺制”“按面积采伐”;创新松材线虫病综合除治更新模式。
  
  强化要素保障:将林区设施修筑纳入直服用地;优化林长制考核激励容错机制;依托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打造科技服务样板;争取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支撑。
  
  四、推动提质增效,实现兴业利民
  
  贯通“种什么、产什么、得什么”产业链。
  
  筑牢根基:实施国储林、毛竹、油茶、林下经济、综合经营“五百万示范工程”,累计建设国储林70万亩,发展毛竹308万亩、油茶90万亩、林下经济422万亩。
  
  提升效能:以“一县一品”壮大林草产业,培育油茶、毛竹、家具、林药等十大集群;引进竹纤维、生物质甲醇等优质项目,拥有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8家、省级89家。
  
  促农增收:构建“企业+林场+合作社+农户”多元合作模式,为26万户林农提供劳务、流转、分红等多渠道收益,年户均增收5000元;建成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0家、省级27家,实现省级基地县区全覆盖,让群众共享生态福祉。
  
  抚州正以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奋力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努力为南方集体林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提供可借鉴的“抚州实践”。(钟南清)
  
  
[林业] 我国新增22处国家重要湿地
[林业] 安徽马鞍山:四个转型打造林长制
[农业] 从一粒粮的旅程看大国粮仓根基稳
[旅游] 特色赏秋带动旅游市场持续火热
[农业] 文旅+点亮乡村经济
[工业] 国家标准如何规范动力电池回收利
[旅游] 我国新增4个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
[农业] 智慧灌溉 吉林沃土再增产
江西抚州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产值
践行两山理念修复生态的铜陵经验
福建永安智能守护景区绿水青山
福建大田:建好森林四库 收获金
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幸福靠山
通过国补换新家电后 那些被淘汰
从一烧了之到变废为宝
网约车一口价被叫停 回归理性才
光盘是另一种形式的丰收
光盘是另一种形式的丰收
多地推进城市更新行动落地见效
以高质量发展托起群众的幸福梦
以生态修复筑牢美丽中国根基
从老房子到好房子 托起稳稳的幸福
淮北以生态微治理助推美丽城市建设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