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示范创建

 
江西武宁:三百万株闲树变碳库
加入时间:2025-10-22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网站  
 
  在赣北的青山绿水间,一场关于“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深刻实践正在江西省武宁县蓬勃开展。面对乡村地区分布广、数量大却长期“沉睡”的生态林木资源,武宁县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敢为人先,积极探索“乡村林碳”资源开发交易新模式,将目光投向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四旁”的生态树种,对其进行整体性林业碳汇开发,成功走出了一条资源“可开发”、价值“可计量”、市场“可交易”的林业碳汇价值转化新路径。
  
  过去,乡村“四旁”林木虽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但其生态价值大多停留在观赏和改善局部气候层面,难以量化和变现。武宁县的首要突破,在于系统性地解决了“开发什么”、“如何计量”和“谁来管护”三大核心问题,为“乡村林碳”从概念走向现实奠定了坚实基础。
  
  明确开发对象,从“零散”到“整合”。武宁县精准聚焦乡村“四旁”广阔区域内丰富林木资源的固碳增汇潜力。经过科学评估,综合考量不同树种的生长周期、碳储量的稳定性及碳汇开发的可行性,创新性地将果树、油料等经济树种(因其生长周期和碳储量波动较大)暂时排除在外,而将生长周期长、碳储量稳定的生态树种作为“乡村林碳”项目的核心计量树种。这一举措,有效将乡村看似零散、权属复杂的林木资源进行了系统性“整合”,使其具备了规模化开发的前提。
  
  明确计量周期,以“规范”保“科学”。碳汇计量必须有章可循。武宁县严格依据《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计量指南》等国内外通用规范,将“乡村林碳”项目的计入期设定为20年,并明确首次监测期不少于10年,确保了碳汇量监测计量的长期性、精准性和科学性。依据这一标准,武宁县对全县乡村“四旁”区域符合计入期条件的生态树种进行了一次“地毯式”普查,最终将300余万株林木纳入“乡村林碳”项目的监测、计量与开发范围,摸清了生态家底。
  
  明确管护责任,以“权责”促“活力”。为激发内生动力,武宁县确立了“谁栽植谁得利,谁管护谁受益”的核心原则,精准界定碳汇开发收益权属:村民房前屋后自栽林木产生的碳汇收益归个人所有,村组公共区域绿化林木产生的碳汇收益则归属集体所有。同时,将碳汇收益权与林木管护责任紧密挂钩,实现了权责一体。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村集体和村民主动参与林木抚育、防火防虫的积极性,还巧妙地与林长制相结合,发挥“一长两员”(林长、监管员、护林员)的作用,形成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护合力,持续提升林木质量和固碳增汇能力。
  
  碳汇看不见、摸不着,其价值实现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科学、严谨、可信的计量体系。武宁县通过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构建了从野外调查到核证签发的全链条计量核证体系,让每一吨碳汇都有据可查、有源可溯。
  
  制定计量规范,立下“武宁标准”。武宁县与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开展技术合作,共同攻关,构建了符合“乡村林碳”项目特性的碳汇计量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率先制定并出台了《武宁县“乡村林碳”项目管理办法(暂行)》《武宁县“乡村林碳”项目碳汇计量技术指南(试行)》等一系列技术规范和管理文件。这些规范明确了项目开发申请、碳汇计量、核证签发等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与技术标准,确保了“乡村林碳”项目碳汇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mrv),实现了林业碳汇计量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开展外业调查,采集“一手数据”。理论需要实践检验。武宁县组织专业的调查监测队伍,严格遵循既定的工作流程和技术指南,对纳入项目的300余万株林木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外业调查。调查员们深入田间地头,精准采集每一株样本树的种类、树龄、胸径(或地径)、树高等关键数据。这项浩大而繁琐的基础工作,为后续的碳汇精准计量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科学计量碳汇,构建“生物量模型”。在外业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武宁县联合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搭建了科学的“生物量模型”。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对海量基础数据进行清洗,剔除因病变等因素导致的、明显违背自然生长规律的异常样本,确保数据集的科学性与可靠性。随后,利用树木茎杆粗细、高度等数据,通过模型计算出树木的生物量(重量),进而推算出其固碳量。最终,采用国际认可的平均生长速率法,计算得出林木碳储量的年变化量,精准测算出项目的总碳汇量,并出具权威的《“乡村林碳”项目碳汇计量报告》。
  
  开展核证签发,赋予“市场身份”。计量报告并非终点。武宁县生态环境部门对碳汇计量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规范性和结果可溯性进行严格审查,确认无误后,出具《“乡村林碳”项目碳汇核证报告》。依据这份核证报告,武宁县对项目的净碳汇量进行正式的登记和发证,明确每一吨碳汇的数量及其归属权。经此流程签发的林业碳汇,便获得了进入市场流通的“身份证”。目前,全县累计可签发登记的林业碳汇达14万吨,预计经济价值700余万元。
  
  开发与计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价值。武宁县通过搭建交易平台、创新消纳模式、放大生态效益“三管齐下”,成功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打造管理平台,实现“阳光交易”。武宁县积极融入省级生态产品交易体系,依托“赣林碳抵消平台”,建成并上线运行了“武宁林碳抵消平台”。该平台集林业碳汇的在线登记、在线认购(用于碳中和)、公开展示及积分兑换等功能于一体,对“乡村林碳”项目的资源登记、流转交易等业务进行全流程科学管理。所有交易信息透明公开,确保了碳汇交易的公信力与可复查性,为买卖双方建立了信任的桥梁。
  
  创新司法碳汇消纳模式,开辟“主渠道”。这是武宁县“乡村林碳”项目中最具创新性的亮点。该县推行“碳汇+生态修复司法行政一体化”改革,建立了“林长+公安局长+检察长+法院院长”的高效协作机制。在办理涉林、涉水、涉地等生态资源类刑事案件与行政执法案件时,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积极引导案件当事人,通过自愿认购“乡村林碳”项目产生的林业碳汇,来抵消其破坏生态行为所造成的碳汇损失,以此履行替代性修复责任。对于积极认购碳汇的责任人,司法和行政机关可依法将其作为从宽处理的参考依据。这一模式,既严厉惩治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实现了生态损害的精准修复,又为林业碳汇找到了稳定而重要的消纳渠道,开创了“生态司法+生态修复+碳汇交易”的多赢局面。截至目前,通过司法途径已成功消纳林业碳汇6600吨,认购金额达33万元。
  
  放大生态效益,实现“良性循环”。碳汇交易产生的真金白银,正按照既定规则,源源不断地流入村集体和村民的账户。这笔前所未有的“绿色收入”,让村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守护绿水青山的经济回报,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植树造林的积极性。目前,武宁县林木覆盖率已提升至76.7%,形成了“保护愈力,碳汇愈多,收益愈丰,保护愈力”的良性循环。同时,通过司法途径筹措的生态修复资金已达600余万元,建成了6个生态修复司法实践基地,不仅修复了受损的生态环境,更成为面向全社会的生态环保宣传窗口,推动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皮筱婕)
  
  
[林业] 湖北竹山九华山林场:森林+生态
[旅游] 在绵阳感受文旅+百业融合生态
[农业] 量质并重加强耕地保护
[旅游] 以文旅高质量发展赋能现代化建设
[旅游] 银发族旅游既重品质也追潮流
[旅游] 银发族旅游既重品质也追潮流
[农业] 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
[旅游] 多地工业游出圈
江西抚州绿水青山变幸福靠山
这片绿,不只是底色更是生活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
江西抚州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产值
践行两山理念修复生态的铜陵经验
部分城市机械车位长期闲置沦为摆
坑老陷阱花样百出 如何守好老人
四川多地蹚出秸秆五化利用新路子
加快引导退役光伏组件绿色高效回
未开发山区垃圾遍地 不能只靠志
漫步休闲街区 感受城市新变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文明之风 如何赋美乡土中国
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
加快全面绿色转型 建设美丽中国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