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
加入时间:2025-10-22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魏翔 宋玉茹 |
|
|
文化旅游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这些重要论述都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是一项兼顾繁荣发展与福祉提升的系统性工程。要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尊重文旅融合的市场规律,统筹各方面力量,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好融入乡村振兴、城市发展,让文旅产业在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多维度认识文化旅游业内涵
文化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内涵丰富,牵动全局,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也是关乎百姓福祉的民生产业,更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幸福产业。眼下,文旅产业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文化繁荣、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
从经济产业维度看,文旅产业是拉动内需、优化结构的重要引擎。一方面,文旅产业链条长、覆盖范围广,具有极强的产业延展性。蓬勃发展的文旅产业既能丰富群众生活,又可广泛串联“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推动形成综合消费链条,形成产业发展乘数效应,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征。另一方面,文旅产业的融合带动力突出。它不仅与交通、餐饮、住宿等传统产业密切相关,还能与体育赛事、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形成互动。近年来,“文旅+体育”“文旅+科技”“文旅+演艺”等新模式不断涌现,极大拓展了产业边界。例如,“村超”“村ba”等赛事的火爆,不仅刷新了业余足球和篮球的观赛纪录,还有效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文创产品的消费热潮,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量。
从民生产业维度看,文旅产业是创造就业、富裕百姓的有效途径。首先,这一产业就业容量大、就业层次丰富,能够容纳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者。无论是高端酒店管理人员,还是地方景区讲解员,无论是专业文创设计师,还是农家乐的经营者,文旅产业都可为其提供就业舞台。更重要的是,就业方式灵活,不仅有长期的岗位,也有临时性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吸纳各类劳动力。其次,文旅产业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尤为突出。我国幅员辽阔,许多乡村、边疆和民族地区,往往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独特,但由于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发展文旅产业,正是把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通过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文旅品牌,能够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从幸福产业维度看,文旅产业是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提升生活品质的关键载体。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凸显。高质量文旅产品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一次休闲娱乐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滋养、一次文化的提升。文旅产业能够带来多维度的幸福感,既有身心的愉悦,也有自我发展的机会,更有对家国情怀的感悟。例如,研学旅游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拓展视野,文化节庆活动让居民在参与中增强归属感和自豪感,康养旅游则帮助老年群体实现身心健康与精神愉悦的统一。这些都高度契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成为支柱产业具备坚实基础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并非所有产业都能成长为支柱产业。所谓支柱产业,通常指在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发展具有核心带动作用的产业。它具备几个显著特征:一是市场需求规模大且增长稳定,能够长期支撑经济发展;二是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具有显著的带动和辐射效应;三是持续创新能力强,无论是技术还是组织模式,均能不断迭代升级;四是对国民经济贡献突出,在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推动产业优化、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作用显著。放眼当下,我国文化旅游业以其庞大的市场潜力、广泛的融合空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正日益展现出成长为支柱产业的现实基础与巨大优势。
一是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为我国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全球独有的资源基础。自然遗产方面,黄山的“雄奇险秀幽”、桂林山水的灵动、三江源的珍稀生态……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皆以不可复制的风貌吸引世界;文化遗产中,故宫承载的礼制文明、敦煌莫高窟记录的丝路文化交融、平遥古城留存的市井肌理,都是历史的鲜活注脚。此外,56个民族的特色文化以及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构成多元文化矩阵。这些资源兼具稀缺性与深厚底蕴,既是文旅产品开发的创意源泉,也是吸引游客、支撑产业长远发展的底气所在。
二是市场需求前景广阔。我国文旅产业拥有庞大的需求基础。现在,我国不仅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而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持续攀升,已连续4年超1.2万美元。研究显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旅游也将进入大众化日常性普遍消费阶段,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正为文旅消费筑牢坚实基础。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人们对高品质、个性化、体验式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这也为万亿级文旅市场的崛起提供了肥沃土壤。
三是发展方式绿色可持续。文旅产业主要依赖知识和创意驱动,依托的是环境和文化资源,能耗低、污染少,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产业。发展文旅产业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具有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可以看到,近年来从国家战略层面到地方实践探索,我国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各地紧抓机遇、大胆探索,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业态模式革新和消费场景创造,充分利用好丰富的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深耕文旅资源;又推动文旅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催生了一批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供给内容“多”起来;更通过优化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消费“热”起来。当前,文旅产业欣欣向荣、活力迸发的发展态势有目共睹,其作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繁荣市场、提振社会信心的关键新兴力量,正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力,必须坚持目标导向,聚焦关键领域,以创新破局、以融合拓界、以协同提质,推动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第一,坚持创新驱动,以技术赋能提升产业能级。在数字经济浪潮下,技术创新是打破文旅产业同质化瓶颈、重塑产品形态的核心动力。要大力推动科技赋能,充分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业态,发展智慧旅游,推动文旅产品从静态观赏、单一观光向动态交互、沉浸式体验升级。同时,积极培育智慧文旅新业态,依托数据挖掘和分析精准洞察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线上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演艺等新场景,创新开发“文旅+电竞”“文旅+元宇宙”等跨界融合产品,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趣味性。此外,要深化管理服务创新,加快建设覆盖预约、预订、导览、客服、评价的全流程智慧文旅平台,推行“一码通行”等,提升运营效率和游客满意度,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第二,深化融合赋能,以多维联动拓宽产业边界。融合是文旅产业的重要特征,也是释放其强大带动效应的关键路径。在产业融合层面,要主动打破行业壁垒,促进文旅产业与农业、工业、体育、康养、教育等产业的渗透叠加,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体验丰富的“文旅+”综合体。在区域融合层面,要强化全局观念,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线路统筹、品牌共建、市场共享为纽带,推动旅游资源“串珠成链、连线成片”。例如,黄河流域九省区整合沿线生态、历史、民俗资源,协同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长三角地区通过推行区域社保卡文旅一卡通等举措,有效提升区域文旅一体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融合,变单点资源为整体优势,变同质竞争为协同发展,极大拓展文旅产业的发展空间和价值空间。
第三,强化协同共进,以多方联动优化产业生态。文旅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良性互动。政府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土地、金融、人才等配套政策,尤其要对中小微文旅企业实施精准滴灌,如提供创业补贴、融资担保、税收减免等支持;同时,要健全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体系,营造规范有序、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市场层面,要激发企业内生动力,鼓励龙头文旅企业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连锁经营等方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提升整体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项目开发和运营中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坚决杜绝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社会层面,则要积极搭建平台、畅通渠道,鼓励当地居民、社区组织、行业协会、科研院校等更深入地参与到文旅发展中来。通过构建目标一致、权责清晰、利益共享的协同机制,凝聚起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