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用好一企一档 提升监管精准化水平 |
加入时间:2025-10-22 来源:中国环境报
|
|
|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监管正从“人海战术”向“数据驱动”转型。“一企一档”作为固定污染源治理基础工具,应整合企业全生命周期环境信息,成为精准监管利器。但在基层实践中,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化建设迟缓等,生态环境监管精准化、智慧化水平仍待提高。
比如云南省临沧市生态环境局凤庆分局2024年通过摸底为近200家企业建立档案,推动监管从“人盯人”向“数据盯人”转变,风险预警下差异化监管成效初显。但目前整体形势仍然严峻,2016年以来凤庆县近3000家开展环评的企业中,仅200余家规范建档,超九成仍处于监管盲区。执法时“带疑问找档案、找档案缺关键”成为常态,信息碎片化导致企业画像难以成型。部分企业档案造假、资料缺失,追溯污染轨迹或核查措施时,需耗费大量时间翻找核对,影响了执法效率。
此外,还有个别地方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档案库房与仓库共用,温湿度监测失效,无防虫措施;无电子系统支撑,调阅一份企业环境档案需要1个多小时,有时甚至无法找到。个别企业环境档案隐瞒项目变更、设备改造、工艺变化等关键信息,已入档的档案图像模糊,难以支撑生态环境部门对企业环境风险的全面评估。
笔者认为,破解这一困局需实施“三位一体”改革。在建设标准化档案基础设施方面,应严格按照档案管理规范设计独立库房,采用防火、防盗、防潮材料构建存储空间,并配备智能环境调控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数据,自动调节空调、除湿设备运行状态,确保档案保存环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物理层面筑牢档案安全防线。
在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过程中,需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具备电子档案自动归档、智能关键词检索、风险动态预警等功能的综合管理系统。通过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将纸质档案转化为可检索的电子数据,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算法实现模糊查询与关联分析,使调阅时间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同步建立企业环境档案全生命周期追溯机制,对环境行政处罚文书、限期整改通知、执法记录、帮扶记录等敏感材料实施强制归档与加密存储,确保监管线索的完整性与可追溯性。
在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层面,应制定量化考核标准,将档案完整率、准确率、及时率纳入环境监管绩效考核体系,明确环境行政文书必须在48小时内完成归档的硬性时限。组建由生态环境工程、法律、档案管理等专业人员构成的审核团队,对档案真实性进行交叉核验,建立虚假材料黑名单制度。同时推进档案图像高清化改造工程,采用高分辨率扫描设备对历史档案进行数字化重建,通过图像增强算法修复模糊、缺损信息,为环境风险评估模型提供结构化数据支撑,实现监管决策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的转型。(李春旺 甘凤仙)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