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丽中国

 
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
加入时间:2025-11-03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周冯琦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规律,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进行系统谋划,推动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7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只有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城市发展提质增效。我们要深刻认识“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的有效途径,让城市更美丽、更宜居,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不仅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增进民生福祉、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的重要抓手。一是有助于转变城市发展方式。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培育绿色产业、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等方式,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瓶颈,促进实现“双碳”目标,推动城市发展从传统的规模扩张与要素驱动,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涵式增长转变。二是有助于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让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实现生态颜值与民生福祉的有机统一。三是有助于展现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国担当。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重要抓手,能够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为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7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为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明确了重点任务。具体而言,推动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只有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补齐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短板,形成长效机制,才能不断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生态安全底座。要构建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以建立长效机制推进标本兼治,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比如,北京依托“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与大数据分析精准发现环境问题,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联合周边区域协同共治,建立起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推动“蓝天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北京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连续4年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坚持系统思维,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注重系统治理。减污降碳扩绿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只有坚持系统观念,做到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才能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要打破部门、领域和区域壁垒,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在产业政策、能源规划、城市建设等决策中,同步评估对环境质量与碳排放的影响,避免政策相互冲突。推进生产领域节能降碳,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在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建设绿色交通体系等方面发力。比如,深圳在全球率先实现公交车全面电动化,又实现出租车全面电动化,在交通领域实现“减污”与“降碳”双重目标;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了能耗与碳排放强度的持续下降。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衡量城市生态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也是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因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中,为自然生态休养生息留下足够空间,保护和恢复区域内的动植物栖息地。深入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在空间上对经济社会活动进行合理限定。可通过健全城市公园和绿道网络体系,建设口袋公园等,提升城市的韧性和生态功能,更好满足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比如,上海大力改造“一江一河”沿岸地区、建设崇明生态岛,杭州悉心保护西湖与西溪湿地,都体现了坚持生态优先、将城市宝贵的空间资源用于生态保护的绿色发展智慧。上海和杭州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不仅将这些区域塑造为城市的“绿肺”与生物庇护所,还将其打造为高品质公共休闲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
  
  
[旅游] 错峰出游持续升温 撬动淡季文旅
[旅游] 巧用红叶带红特色文旅
[农业] 展望十五五 未来乡村是啥样
[旅游] 巧用红叶带红特色文旅
[林业] 这片林,藏着点绿成金的秘密
[旅游] 旅游服务有了新标尺
[工业] 未来产业的发展密码是什么
[旅游] 旅游企业 岂能置大风预警于不顾
江西抚州绿水青山变幸福靠山
这片绿,不只是底色更是生活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
江西抚州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产值
践行两山理念修复生态的铜陵经验
坑老陷阱花样百出 如何守好老人
四川多地蹚出秸秆五化利用新路子
加快引导退役光伏组件绿色高效回
未开发山区垃圾遍地 不能只靠志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2030年
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
加快全面绿色转型 建设美丽中国
让银发群体绽放更多光彩
如何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安享晚年
城市治理需要更多卷尺哥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