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示范创建

 
内蒙古三北工程成功探索多元化治理路径
加入时间:2025-11-04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网站  
 
  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始终将“三北”工程攻坚战摆在突出位置。从黄河“几字弯”到科尔沁沙地,从草原腹地到湿地湖泊,各地立足区位实际与生态难题,探索出党建引领、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的多元化治理路径,以一个个鲜活实践为“三北”工程建设注入内蒙古动能,书写下防沙治沙、生态惠民的时代答卷。
  
  新华林场党建引领 打造现代化林场样板
  
  地处黄河“几字弯”顶部的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林场,自1960年建场以来便肩负起守护黄河流域生态的重任。1978年“三北”工程启动后,林场先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低质低效林改造等项目,生态基底持续夯实。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为林场发展指明方向。两年来,林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锚定“生态优先、科技赋能、产业兴场”目标,在生态治理、产业融合、机制创新等方面突破探索,发生了美丽蝶变。
  
  新华林场以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示范林场为目标,紧扣“三北”工程建设要求,构建“党建引领、科技支撑、产业融合、生态惠民”发展路径。党员干部带头扎根治沙一线,通过乔灌草立体施治、科研与实践深度融合、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全力打造“治沙护绿、科技兴林、产业富民”的现代化林场样板,累计造林3.9万亩,栽植各类乔灌植被265万株,林草覆盖度由2022年65%增长到88%,湿地面积从500亩扩展至700亩,沙化土地面积则从2.15万亩缩减至0.5万亩,为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作出新贡献,在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中展现更大作为。
  
  鄂尔多斯光伏+治沙 发掘荒漠经济新业态
  
  地处库布其沙漠与毛乌素沙地交汇处的鄂尔多斯市,曾因土地沙化、生态脆弱制约发展,却也凭借年均超3000小时的日照时数,拥有发展光伏产业的天然优势。在“双碳”目标与绿色发展政策指引下,当地打破“治沙只投入不产出”的传统认知,创新推出“光伏+治沙”模式,走出“光伏+生态修复+产业融合”的特色路径,探索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鄂尔多斯以“生态修复为核心、清洁能源为支撑、产业协同为驱动”,构建“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立体利用模式:光伏阵列有效抑制风沙、改善局部小气候,为植被恢复创造条件;板下种植牧草、发展特色养殖,板间配套生态旅游,实现“治沙、发电、富民”三重效益。目前,该市已完成光伏项目建设950万千瓦,光伏治沙面积达40万亩,成为非化石能源反哺化石能源的示范基地。与此同时,毛乌素沙地南缘150公里“风光同场”项目加快推进,“光伏+旅游”“光伏+智慧农业”等场景创新,让昔日荒漠逐步变身“绿色能源基地”与“生态经济示范区”。
  
  锡林浩特生态修复 推进草原可持续发展
  
  作为距京津最近的草原牧区,锡林浩特市拥有1957.17万亩草地,境内的草地类自然保护区更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然而,受过度放牧、不合理打草及气候干旱影响,当地草原一度面临植被退化、土壤沙化、风蚀坑扩张等问题,打草场因过早刈割、留茬过低导致产草量持续下滑,草原生态与牧民生计面临双重挑战。
  
  为摆脱困境,锡林浩特市主动融入国家退化草原生态修复试点,针对7.6万亩退化草场(含1万亩严重沙化草地、6.5万亩退化打草场、0.1万亩乡土草种抚育区)实施科学治理。当地联合专家团队与牧民建立长效机制,坚持“分区施策、乡土优先”:中重度退化区采用“免耕补播+施肥+围封”组合措施,严重沙化区通过草帘沙障固沙与有机肥抛施一体化修复,打草场则集成切根、补播、休刈等技术,同步配套监测体系确保治理实效。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锡林浩特市打草场禾本科、豆科植物占比大幅提升,草地生产力平均每亩增加20%—40%,7.6万亩修复区年增收超141万元;野生优良草种采集年增收84万元,累计年增收达225万元以上。草地家畜承载力同步提升,牧户与国有农牧场收入增长20%—30%,“生态向好、牧民增收”的良性循环,让草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翁牛特旗以路治沙 生态与发展双向赋能
  
  位于科尔沁沙地西缘的赤峰市翁牛特旗,沙化土地占全旗总面积的37.4%,占赤峰市境内科尔沁沙地沙化土地面积的38.3%,是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核心攻坚区。1997年,翁牛特旗贯通首条穿沙公路乌金线,迈出“以路治沙”的关键一步,此后逐步探索出“开通穿沙公路、切块分割治理”的特色治沙模式。
  
  当地通过修建穿沙公路,将广袤沙地分割为独立治理单元,破解传统治沙“散、乱、难”的困境——公路两侧同步建设防护体系,采用“乔木10%、灌木85%、草5%”的植物搭配比例,实现乔灌草结合、人工干预与自然恢复协同。如今,翁牛特旗已开通穿沙公路16条,总里程480公里,沿路治理沙化土地350万亩,形成“六横十纵”的治沙公路格局。这些穿沙公路不仅固定了流沙、改善了生态,更解决了沙区群众“出行难”问题,为后续产业发展打通交通动脉,实现“生态治理与区域发展”双向赋能。
  
  乌梁素海系统治理 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
  
  作为同纬度最大湿地、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罕见的草原湖泊,乌梁素海生态战略价值突出,却在上世纪90年代陷入水质劣v类、生态功能退化的困境。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嘱托“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为湿地保护指明方向。
  
  当地围绕“生态修复—监测管护—科研赋能—社会参与”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实施以“生态修复为基、管护机制为纲、科技支撑为要、社会参与为翼”的综合治理模式,改善湿地水质条件与栖息地质量。统筹推进湿地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十四五”期间累计实施10个保护修复项目,总投资7174万元,并构建“中央+地方+科研”资金联动机制。
  
  通过系统治理,乌梁素海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总体v类,部分区域达到ⅳ类标准,水体自净能力明显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改善,野生鸟类栖息地环境大幅优化,“塞外明珠”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生态底色持续提亮。
  
  小街基镇培育羊草 实现生态富民双丰收
  
  科尔沁沙地腹地的开鲁县小街基镇,曾因沙沼地广布、草原“三化”严重,加上刺萼龙葵等外来毒害草泛滥,生态与农业生产双重受阻。近年来,小街基镇专注于草原生态退化、土地沙化、毒害草治理、生态产业化、联农带农致富增收,先行先试、有益探索,开展一系列兼顾生态与生产、生态与富民的基层实践。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作,聚焦乡土草种羊草的优势,构建“科研+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模式,让羊草成为生态治理与富民增收的纽带。
  
  “中科”系列羊草抗逆性强、适口性好,且能有效治沙治碱。小街基镇通过流转草地、建设规模化繁育基地,推动羊草产业集约化发展,目前已流转草地6.2万亩,年产干青草3.2万吨、草种800吨,治理沙化草原80万亩。每亩羊草年均纯收益1600元,高产田可达3000—4000元/亩,不仅为农牧民带来稳定收入,更强化了草种供应能力,实现“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农户增收”的闭环,增强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林场到草原、从沙漠到湿地,内蒙古“三北”工程的实践探索,既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北疆儿女守护生态、共谋发展的坚定行动。未来,内蒙古将持续深化生态治理创新,以更实举措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叶晓明)
  
  
[林业] 湖北竹山九华山林场:森林+生态
[旅游] 在绵阳感受文旅+百业融合生态
[农业] 量质并重加强耕地保护
[旅游] 以文旅高质量发展赋能现代化建设
[旅游] 银发族旅游既重品质也追潮流
[旅游] 银发族旅游既重品质也追潮流
[农业] 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
[旅游] 多地工业游出圈
江西抚州绿水青山变幸福靠山
这片绿,不只是底色更是生活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
江西抚州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产值
践行两山理念修复生态的铜陵经验
部分城市机械车位长期闲置沦为摆
坑老陷阱花样百出 如何守好老人
四川多地蹚出秸秆五化利用新路子
加快引导退役光伏组件绿色高效回
未开发山区垃圾遍地 不能只靠志
漫步休闲街区 感受城市新变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文明之风 如何赋美乡土中国
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
加快全面绿色转型 建设美丽中国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