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丽中国

 
文明之风 如何赋美乡土中国
加入时间:2025-11-04  来源:新华社  
 
  走进今日中国乡村,你能看到什么?
  
  看民风淳朴,亦看传统风俗与时俱进;看山水秀美,亦看文化遗产传承利用;看农事兴旺,亦看文体活动火热开展……
  
  日前在陕西延安举办的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县乡村基层党组织代表、农村青年人才、乡土文化能人等共聚一堂,亮出乡村文明新气象。一场关于乡风的深刻变革,正在广袤田野间悄然发生。
  
  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老太太提着自制萝卜干,老大爷抱着新鲜板栗,在村口走起“t台”——这场由平均年龄80岁的“模特”演绎的农产品“秀”,在短视频平台上收获4万余点赞。
  
  “以前觉得自己老了没用,现在才知道,咱们的土货、咱们的日子,也能被全国人喜欢!”村里的老人感叹。
  
  视频的策划者、山东沂水朱家坪村“新农人”张欣,在大会现场谈起村里老人们的变化:“我们村老人多,以前日常除了下地干活就是闲坐。后来,一条条视频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老人们看着网友的夸赞,笑容越来越多。”
  
  短视频走红后,张欣带着村民直播带货,去年樱桃销量同比增长35倍,净利润超20万元。
  
  物质更富足,精神更充盈。
  
  广东江门奇榜村的凉亭下不再是牌桌酒局,而是“村歌唱起来”的嘹亮歌声;江苏徐州贾汪区积极选树好榜样,争做先进思想践行者成新时尚;四川成都战旗村发动全体村民策划“战旗幸福乡村节”等主题文明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成为滋养文明的“活水”……
  
  群众活动有去处,邻里关系更和谐,人居环境常改善,一幅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陈。
  
  移风易俗,破立并举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流传着宰牛祭奠过世长辈的“牛礼”,一场丧事,宰杀耕牛多则二三十头、花费二三十万元。
  
  “‘死’要面子,让‘牛礼’成了‘牛债’。”隆林各族自治县弄杂村党支部书记杨成义说。
  
  变化源于党员带头。2021年,村民党员杨寿康在办理父亲丧事中顶住压力拒收“牛礼”,将宰杀量从二十几头减至三头。在他的带动下,白事简办、婚事新办逐渐成为全村群众的自觉行动。
  
  2025年以来,全县累计劝阻白事大操大办900多起、高额彩礼近百起,为群众节省开支160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帮大家卸下了精神、经济上的双重负担。”杨成义说。
  
  移风易俗重在“立新”。宁夏同心县李沿子村村民自定“彩礼不过八万八”的规矩,无人逾越;福建武夷山市创造性转化朱子家礼,推出“山盟海誓”集体婚礼、朱子婚礼等;安徽桐城市建设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让群众在便利、体面操办仪式的同时,感受到节俭办事的益处……
  
  “解铃还须系铃人。当群众从‘局外人’变为‘当事人’,移风易俗才能成为自觉行动。”同心县委书记陈华说。
  
  “村字号”热,“精气神”足
  
  “冠军队,加油!”
  
  “民星队,加油!”
  
  在陕西延安全民健身运动中心,全国“村ba”冠军福建晋江队与全国“村ba”民星队的对决引爆全场。这场中国文明乡风大会“村ba”群众体育交流活动,展现了乡土情怀与竞技激情的融合。
  
  “能和全国顶尖乡村球队同台竞技,是一辈子难忘的经历。”民星队球员张达坦言,“‘村ba’不仅给了我们农民球员追梦的舞台,更让全国人民看到乡村的活力与希望。”
  
  不止“村ba”。近年来,“村跑”“村晚”如火如荼,“村咖”“村戏”遍地开花,一系列“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成为连接城乡、展示乡村振兴成果的重要窗口。
  
  长期深入跟踪观察“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曲甜认为,“村字号”在带动农民收入增长、推动文化传承、完善乡村治理等方面催生实实在在的效益。
  
  不久前,中宣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更好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村字号”的火爆正是“文艺赋美乡村”的生动写照,乡村文化振兴前景广阔。
  
  遗产保护,活态传承
  
  农村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基因的活态载体,为文明乡风注入深厚内生动力。大会上,来自各地致力于农业遗产保护的人们,从多维度畅谈守护乡村文化根脉的探索。
  
  共赴保护——
  
  “有许多个周末,广东省‘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志愿者’们踏上古道,到广袤的田野中去,指导当地的维修工作。山路崎岖,风光险峻,饱经风霜的老屋和码头、桥梁被一一妥善修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忆起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历程。
  
  共话传承——
  
  陕西省宝鸡市副市长李武发展示了一组数据:当地已制作抢救性保护视频326个,建立非遗项目数据库400余个。凤翔泥塑的纹路、西秦刺绣的技法,其核心图案与制作流程都被精准记录、永久定格,形成翔实的“数字基因库”。
  
  共享经验——
  
  浙江丽水培育一批农遗旅游线路和主题民宿,助力全市农民收入增幅连续16年全省第一;湖南湘西通过展示木榨油茶工艺与祭油神习俗,开办“桐花节”,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实现文化与旅游双增双赢……
  
  以农村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延续,让乡土记忆焕发新生,让乡土新风更具底蕴。(记者:杨湛菲、王泽昊、张博文)
  
  
[旅游] 多地工业游出圈
[工业] 三项能源工程齐发力 中国电力逐
[农业] 青海三北工程助农牧民端上生态饭
[旅游] 错峰出游持续升温 撬动淡季文旅
[旅游] 巧用红叶带红特色文旅
[农业] 展望十五五 未来乡村是啥样
[旅游] 巧用红叶带红特色文旅
[林业] 这片林,藏着点绿成金的秘密
江西抚州绿水青山变幸福靠山
这片绿,不只是底色更是生活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
江西抚州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产值
践行两山理念修复生态的铜陵经验
部分城市机械车位长期闲置沦为摆
坑老陷阱花样百出 如何守好老人
四川多地蹚出秸秆五化利用新路子
加快引导退役光伏组件绿色高效回
未开发山区垃圾遍地 不能只靠志
文明之风 如何赋美乡土中国
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
加快全面绿色转型 建设美丽中国
让银发群体绽放更多光彩
如何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安享晚年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