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开源节流中解锁绿色发展密码 |
| 特大城市能源转型: |
| 加入时间:2025-11-05 来源:中国城市报
|
| |
|
清晨的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市民在光伏板覆盖的步道上晨练,清洁能源随脚步轻响悄然汇入电网;午后的苏州工业园区,“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务中心大屏上,34万吨碳减排量数据实时跳动,转化为企业可交易的绿色资产;深夜的江苏盐城海上风电场,2047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风机叶片匀速转动,绿电通过特高压线路点亮长三角的万家灯火。
站在能源变革的潮头浪尖,我国特大城市正以“开源拓绿、节流提效、协同共生”的三维实践,破解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的双重命题。
多元供能破资源约束
特大城市土地稀缺、能源需求集中,“向空间要能源、向生态要效益”正成为开源核心路径。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特大城市能源转型的核心是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既要向内挖潜,更要向外拓源。这种转型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在能源需求最旺盛的长三角地区,上海市正以深远海风电打开“蓝色能源宝库”。2024年启动的6个海上风电项目共计580万千瓦装机容量,覆盖海域面积超628平方公里,且明确要求配套不低于装机容量20%的新型储能装置。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后,每年可替代标煤约2000万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300万吨。
如果说上海的“开源”是规模化开发,广东省深圳市的实践则是对分散资源的精准激活。作为全国虚拟电厂发展的标杆,深圳已建成130万千瓦级可调能力的虚拟电厂系统,占全市电网最高负荷比率超5.4%,相当于可保障87万家庭的高峰空调用电。2023年以来,深圳虚拟电厂累计开展负荷调节超150次,频次为全国最高,支撑深圳配网重过载率在负荷高峰期降低20%,创造社会直接经济效益超2亿元。
江苏省苏州市则以“特高压+本土产业”破解工业大市的能源输入难题。作为2024年工业用电量达1311亿千瓦时、位居全国城市首位的工业重镇,苏州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地级市特高压电网——“一交两直”工程,大规模引入区外清洁能源;同时集聚新能源相关企业超1600家,2024年新能源产业总产值突破8200亿元,形成“域外引绿+本土造绿”的双轮驱动格局。
沿海城市与科创城市的差异化实践同样亮眼。江苏省盐城市依托582千米海岸线,建成新能源装机规模达2047万千瓦,正探索海上能源岛与“绿电制绿氢”全产业链;安徽省合肥市凭借国家科学中心优势,在核聚变(east装置)领域突破技术瓶颈,同时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量135万辆、光伏与新型储能产业规模超1800亿元,走出了一条“科创+产业”的能源转型路径。
ai成“节能减碳利器”
如果说开源是“增量突破”,节流则是特大城市能源转型的“存量优化”关键。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度融入能源管理全链路,从工业、建筑到交通领域,一场“让每一度电物尽其用”的效率革命,正在我国多地上演。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的“恒温节能”实践颇具代表性。在一场高规格行业展会上,展厅内人流密集却温度适宜,这背后是苏州中鑫新能源有限公司打造的“ai+能碳全场景平台”。“以前大型展会‘恒温’与‘节能’是两难,现在通过ai分析历史运行数据,量身定制温控方案,单场展会就能节电5万千瓦时。”该公司数字科技部总监汪岩介绍,平台通过ai+能碳大模型、电力交易平台两大引擎,已实现能源生产、运维、交易全链路智慧化。
类似的数智化应用已在苏州市多点开花:昆山的全省首座ai智慧调控光储充换一体化站,集成光伏、储能、充电、换电功能,通过智能协同管理,能源利用效率提升30%以上;吴中太湖服务区超充站作为“兆瓦级柔性共享超充+ai智能运维”示范项目,让江苏高速公路新能源补给迈入“秒充时代”;苏州工业园区的“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务中心更实现“节能变现”——ai系统自动核算企业碳减排量,2024年7月已促成山东聊城交运集团的跨省碳交易,让“节能”变成可流通的绿色资产。
“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是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核心。”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鲁俊岭在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人工智能+”能源分论坛上强调,需通过ai推动重点领域负荷特性与新能源出力的精准匹配,“让绿电更好支撑ai发展,同时让ai赋能能源消费深度转型”。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苏州已发布《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能源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2027年形成技术与应用体系、2030年构建完整融合生态的目标。
数智赋能下,苏州的“节流”成效尤为显著:过去十年,全市用不到3%的年均能源消费增速支撑约6%的gdp增长,规上工业总产值从3.05万亿元增至4.7万亿元,单位gdp能耗降幅却超三分之一,印证了“存量优化”对特大城市能源转型的关键价值。
“政策引领+全球合作”
构建转型生态共同体
特大城市能源转型绝非“单打独斗”,而是政策、市场、国际合作的系统协同。从中央政策导向到地方制度创新,从国内城市联动到全球资源整合,我国特大城市正搭建多维度协同网络,让绿色转型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变革”。
政策层面,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将“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列为七大重点任务之一,为地方实践锚定方向。“城市能源转型不仅是技术革新、产业升级,更是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邢翼腾在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上强调。地方层面,苏州的“人工智能+能源”融合方案、上海的《海绵城市建设景观设计导则》《超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方案》等标准发布,推动转型从“实践探索”走向“标准化落地”。
市场机制激活主体活力。苏州1600余家新能源企业形成产业集群,2024年催生“零碳工厂”28家、“零碳村”12个;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通过“生态+商业”模式,让绿色基础设施产生持续经济效益。“绿色低碳不是发展负担,而是新的增长机遇,高质量经济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都需要绿色低碳。”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在世界城市日主题会议上的观点,道出了市场主体的转型共识。
国际协同更让中国经验走向世界。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上,苏州联合14个国内外城市发起“国际零碳零废城市发展联盟”,推动绿色政策互鉴与标准共认;发布《全球能源低碳转型发展2030苏州愿景》,提出“深化新能源产业链合作”“共建零碳零废城市”等六大方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首席科学家、科学司前司长刘健评价:“中国城市在电动车、太阳能、ai节能等领域的实践,证明环保与经济增长可实现共赢,这种经验值得全球共享。”
从上海的“生态赋能开源”到苏州的“数智驱动节流”,从盐城的“海上绿电开发”到合肥的“科创破局转型”,我国城市正以系统性思维破解能源转型的全球性难题。这些实践不仅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路径,更显示出特大城市的绿色转型,既能守护生态安全底线,也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最终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初心。(记者 康克佳)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