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发展

 
在开源节流中解锁绿色发展密码
特大城市能源转型:
加入时间:2025-11-05  来源:中国城市报  
 
  清晨的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市民在光伏板覆盖的步道上晨练,清洁能源随脚步轻响悄然汇入电网;午后的苏州工业园区,“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务中心大屏上,34万吨碳减排量数据实时跳动,转化为企业可交易的绿色资产;深夜的江苏盐城海上风电场,2047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风机叶片匀速转动,绿电通过特高压线路点亮长三角的万家灯火。
  
  站在能源变革的潮头浪尖,我国特大城市正以“开源拓绿、节流提效、协同共生”的三维实践,破解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的双重命题。
  
  多元供能破资源约束
  
  特大城市土地稀缺、能源需求集中,“向空间要能源、向生态要效益”正成为开源核心路径。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特大城市能源转型的核心是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既要向内挖潜,更要向外拓源。这种转型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在能源需求最旺盛的长三角地区,上海市正以深远海风电打开“蓝色能源宝库”。2024年启动的6个海上风电项目共计580万千瓦装机容量,覆盖海域面积超628平方公里,且明确要求配套不低于装机容量20%的新型储能装置。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后,每年可替代标煤约2000万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300万吨。
  
  如果说上海的“开源”是规模化开发,广东省深圳市的实践则是对分散资源的精准激活。作为全国虚拟电厂发展的标杆,深圳已建成130万千瓦级可调能力的虚拟电厂系统,占全市电网最高负荷比率超5.4%,相当于可保障87万家庭的高峰空调用电。2023年以来,深圳虚拟电厂累计开展负荷调节超150次,频次为全国最高,支撑深圳配网重过载率在负荷高峰期降低20%,创造社会直接经济效益超2亿元。
  
  江苏省苏州市则以“特高压+本土产业”破解工业大市的能源输入难题。作为2024年工业用电量达1311亿千瓦时、位居全国城市首位的工业重镇,苏州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地级市特高压电网——“一交两直”工程,大规模引入区外清洁能源;同时集聚新能源相关企业超1600家,2024年新能源产业总产值突破8200亿元,形成“域外引绿+本土造绿”的双轮驱动格局。
  
  沿海城市与科创城市的差异化实践同样亮眼。江苏省盐城市依托582千米海岸线,建成新能源装机规模达2047万千瓦,正探索海上能源岛与“绿电制绿氢”全产业链;安徽省合肥市凭借国家科学中心优势,在核聚变(east装置)领域突破技术瓶颈,同时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量135万辆、光伏与新型储能产业规模超1800亿元,走出了一条“科创+产业”的能源转型路径。
  
  ai成“节能减碳利器”
  
  如果说开源是“增量突破”,节流则是特大城市能源转型的“存量优化”关键。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度融入能源管理全链路,从工业、建筑到交通领域,一场“让每一度电物尽其用”的效率革命,正在我国多地上演。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的“恒温节能”实践颇具代表性。在一场高规格行业展会上,展厅内人流密集却温度适宜,这背后是苏州中鑫新能源有限公司打造的“ai+能碳全场景平台”。“以前大型展会‘恒温’与‘节能’是两难,现在通过ai分析历史运行数据,量身定制温控方案,单场展会就能节电5万千瓦时。”该公司数字科技部总监汪岩介绍,平台通过ai+能碳大模型、电力交易平台两大引擎,已实现能源生产、运维、交易全链路智慧化。
  
  类似的数智化应用已在苏州市多点开花:昆山的全省首座ai智慧调控光储充换一体化站,集成光伏、储能、充电、换电功能,通过智能协同管理,能源利用效率提升30%以上;吴中太湖服务区超充站作为“兆瓦级柔性共享超充+ai智能运维”示范项目,让江苏高速公路新能源补给迈入“秒充时代”;苏州工业园区的“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务中心更实现“节能变现”——ai系统自动核算企业碳减排量,2024年7月已促成山东聊城交运集团的跨省碳交易,让“节能”变成可流通的绿色资产。
  
  “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是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核心。”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鲁俊岭在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人工智能+”能源分论坛上强调,需通过ai推动重点领域负荷特性与新能源出力的精准匹配,“让绿电更好支撑ai发展,同时让ai赋能能源消费深度转型”。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苏州已发布《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能源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2027年形成技术与应用体系、2030年构建完整融合生态的目标。
  
  数智赋能下,苏州的“节流”成效尤为显著:过去十年,全市用不到3%的年均能源消费增速支撑约6%的gdp增长,规上工业总产值从3.05万亿元增至4.7万亿元,单位gdp能耗降幅却超三分之一,印证了“存量优化”对特大城市能源转型的关键价值。
  
  “政策引领+全球合作”
  
  构建转型生态共同体
  
  特大城市能源转型绝非“单打独斗”,而是政策、市场、国际合作的系统协同。从中央政策导向到地方制度创新,从国内城市联动到全球资源整合,我国特大城市正搭建多维度协同网络,让绿色转型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变革”。
  
  政策层面,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将“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列为七大重点任务之一,为地方实践锚定方向。“城市能源转型不仅是技术革新、产业升级,更是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邢翼腾在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上强调。地方层面,苏州的“人工智能+能源”融合方案、上海的《海绵城市建设景观设计导则》《超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方案》等标准发布,推动转型从“实践探索”走向“标准化落地”。
  
  市场机制激活主体活力。苏州1600余家新能源企业形成产业集群,2024年催生“零碳工厂”28家、“零碳村”12个;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通过“生态+商业”模式,让绿色基础设施产生持续经济效益。“绿色低碳不是发展负担,而是新的增长机遇,高质量经济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都需要绿色低碳。”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在世界城市日主题会议上的观点,道出了市场主体的转型共识。
  
  国际协同更让中国经验走向世界。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上,苏州联合14个国内外城市发起“国际零碳零废城市发展联盟”,推动绿色政策互鉴与标准共认;发布《全球能源低碳转型发展2030苏州愿景》,提出“深化新能源产业链合作”“共建零碳零废城市”等六大方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首席科学家、科学司前司长刘健评价:“中国城市在电动车、太阳能、ai节能等领域的实践,证明环保与经济增长可实现共赢,这种经验值得全球共享。”
  
  从上海的“生态赋能开源”到苏州的“数智驱动节流”,从盐城的“海上绿电开发”到合肥的“科创破局转型”,我国城市正以系统性思维破解能源转型的全球性难题。这些实践不仅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路径,更显示出特大城市的绿色转型,既能守护生态安全底线,也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最终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初心。(记者 康克佳)
  
  
[林业] 湖北竹山九华山林场:森林+生态
[旅游] 在绵阳感受文旅+百业融合生态
[农业] 量质并重加强耕地保护
[旅游] 以文旅高质量发展赋能现代化建设
[旅游] 银发族旅游既重品质也追潮流
[旅游] 银发族旅游既重品质也追潮流
[农业] 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
[旅游] 多地工业游出圈
江西抚州绿水青山变幸福靠山
这片绿,不只是底色更是生活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
江西抚州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产值
践行两山理念修复生态的铜陵经验
部分城市机械车位长期闲置沦为摆
坑老陷阱花样百出 如何守好老人
四川多地蹚出秸秆五化利用新路子
加快引导退役光伏组件绿色高效回
未开发山区垃圾遍地 不能只靠志
漫步休闲街区 感受城市新变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文明之风 如何赋美乡土中国
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
加快全面绿色转型 建设美丽中国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