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多起地方政府公文抄袭的事件,引发了舆论对公文抄袭这一话题的普遍关注。某地的森林防火规划中,关于水文数据的描述与500公里外的另一县介绍文本几乎一模一样,甚至照搬了当地根本不存在的乡镇名称,让人大跌眼镜。
作为政策落地的重要载体,公文代表的是党委和政府的公信力。可以说,公文既是政府的面子更是里子——特别是一些涉及民生福祉、公共安全的实务文件,每一个数据、每一处表述都关系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然而,就是这样一份不容出错的文件,个别地方竟能出现“抄作业把别人名字也抄上”的低级错误,匪夷所思,也引人深思。
文风见作风。种种文字失范行为,暴露的正是个别党员干部作风不实、责任缺失的问题。正如有基层工作人员坦言,“连抄都抄不对,这不只是能力问题,更是态度问题。”而写的人态度有问题,审的人恐怕也不遑多让。这些靠着“复制粘贴”来“改头换脸”,甚至连差错都照抄不误的公文,居然可以连过几关、最后公开发布。层层失守的背后,看似懒政“躺平”,实则与“四风”问题相互勾连、难以区隔。说到底,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
根治公文抄袭之风,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破立并举。破的是形式主义之弊,立的是实干担当之风。这要求我们严格执纪,对抄袭行为“零容忍”,更要严格落实基层减负要求,向“文山会海”亮剑。唯有将干部从冗务中解放,投身于火热一线,才能推动公文从“纸上文章”向“实干指南”的本质回归,政策也才能承载真情、落到实处,最终惠及于民。(陈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