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示范创建

 
浙江杭州西溪湿地以pod模式打造城市桃源
加入时间:2025-11-13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二十年生态修复路,浙江杭州西溪湿地以pod模式打造“城市桃源”
  
  城湿相融 金玉共生
  
  初冬时分,浙江杭州西溪湿地,芦苇摇曳,水波潋滟,宛然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不少鸟儿如期飞抵这里越冬,在浅滩上觅食、嬉戏。
  
  “这是我第一次在这里看到黑脸琵鹭。”近日,观鸟爱好者向生宝在西溪湿地莲花滩收获“意外之喜”,用镜头“捕获”到了几只来此做客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这也是西溪湿地首次记录到该鸟种,显示出该区域优良的生态质量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今年正值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园20周年。作为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湿地经历了从“污水横流、河道淤塞”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生态蝶变。
  
  断污清源 打出环境治理“组合拳”
  
  西溪湿地片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总面积10.38平方公里,水域占比70%,涉及10个行政村、1.3万余人口,是我国首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次生湿地。若说西湖是杭州的璀璨明珠,那西溪湿地便是藏于这座城的“桃源”。
  
  与如今曲水清幽、野趣横生的美景不同的是,这里也曾因人口膨胀、过度开发、工业污染而陷入“湿地萎缩、水质恶化、生物锐减”的困局。
  
  因高密度水产养殖、临河建猪舍及污水直排等复合污染,水体质量持续恶化,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富营养化严重,河面常见垃圾漂浮物。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物种入侵,对农作物和苗木生长产生危害,湿地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生态链稳定性遭受严重冲击。此外,人车活动频繁,部分区域违章建房侵占生态空间,民居与工厂混杂,垃圾堆积,导致湿地生态功能受损、植被退化严重。
  
  2003年,杭州市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以“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为原则,打出清淤疏浚、截污纳管、科学配水、生物治理“组合拳”,开启了一场历时20余年的生态救赎。
  
  20多年来,杭州市陆续出台《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等系列文件,对湿地公园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执法主体等进行了规定,并统一规划、修复开发,探索形成湿地为“玉”、周边为“金”,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金镶玉”模式,走出一条生态修复与价值转化的共赢之路。
  
  精细守护 构建湿地智慧保护新范式
  
  随着修复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西溪湿地水文循环系统得以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但围绕湿地保护的工作一直在接力。
  
  近年来,杭州市划定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和合理利用区三个区域,对西溪湿地中生态环境较好、最精华、最具湿地特色的区域实行相对封闭保护,远离人类频繁活动,为鸟类和其他生物营造静谧的生存环境;对桑基、柿基、竹基鱼塘进行严格保护,修复池塘、河汊、港湾等次生态环境,保留湿地生物栖息地。同时,注重文化传承,修复西溪人文生态,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湿地不仅成为自然生态的载体,更成为文化传承的纽带。
  
  不同于青藏高原上的原生态湿地,在长达1800多年的时间跨度里,西溪从原始的湿地状态演变为次生态湿地。如何将这一片城市次生湿地有机融入城市区域发展的空间布局?
  
  杭州市创新探索出“公园导向型发展”(pod)模式,在“湿地﹢公园”的思路指引下,构建起“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西溪天堂综合体”的空间格局,以合理利用促进更好保护。突出“游在西溪”,“西溪天堂”作为生态收储的国有建设用地,涵盖了商住休闲、湿地科普、旅游集散换乘、旅游服务等复合功能。突出“创业在西溪”,以蚂蚁金服、网商银行、浙商创投为代表的重点项目落户西溪谷,核心区年税收实现跃升,反哺了前期生态修复投入,形成了“保护—开发—反哺”的良性循环。
  
  2024年3月,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试点项目——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上线试运行,依托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全域水质动态监测、鸟类音视频智能识别、湿地旱化斑块预警等核心功能。
  
  精细化管理背后是科技支撑:分布在全域的36套智能感知设备全天候追踪水质、土壤、大气和生物活动,无人机每月两次全域扫描捕捉生态细节,ai算法综合评估湿地健康,高光谱设备监测水质解译准确率达85%以上。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还能实时核算湿地碳排放,结合土壤、植被、水体碳储量数据,精准评估生态系统碳收支状况。通过“星—空—地”构建而成的“生态大脑”,成为西溪湿地生态保护的坚强后盾。
  
  点绿成金 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黑脸琵鹭的首次到访只是西溪湿地持续向好的一个缩影。
  
  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该片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年底,西溪湿地维管束植物达971种(较2005年新增750种),鸟类增至224种,现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4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0种;湿地水质明显提升,全面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部分核心区域可达到ⅱ类;湿地生态功能全面恢复,西溪湿地缓解“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的效果显著,aqi指数、pm2.5等环境空气质量指标在杭州市主城区排名第一,“地球之肾”名副其实。
  
  生态福祉普惠民生。如今,西溪湿地5.79平方公里免费开放区域年均迎客超500万人次;4000多户居民变身“生态股东”,湿地运营管理公司吸收员工近700人,保障村民安居乐业。西溪的蜕变让片区居民拥有“山青、水绿、天蓝”的良好生态产品,并享受到丰富便捷的城市公共服务,获得感与幸福感日益增强。
  
  目前,杭州市以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pod模式,打造出“春踏青、夏观鸟、秋赏芦、冬寻梅”四季文旅ip,推动“湿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助推“点绿成金”、生态变现。入园游客和经营收入稳定增长,开园以来累计入园游客达6000余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超26亿元;西溪片区打造的金融科技产业生态圈,实现了区域产业从低散向高精的转型升级。
  
  “这些年我目睹了莲花滩的生态越来越好,珍稀鸟类也越来越多。”向生宝感触地说道。
  
  候鸟的翅膀为西溪湿地的生态投下了最真实的一票,随着保护修复工作的持续开展,这片水城相依的湿地正成为更多生灵的安居之所,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
  
  二十年接续奋斗,西溪湿地给出了“两山”转化的时代答案: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对立面,而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西溪湿地探索的pod模式,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为基础,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让城市有机融入绿水青山大自然,让居民在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之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者赵宁 通讯员路雄英 王晴)
  
  
[林业] 造林承包合同岂能成废纸一张
[林业] 森林法官多跑一公里守护绿水青山
[工业] 大范围寒潮来袭供暖保障如何
[工业] 车企亟待驶出极端营销怪圈
[农业] 清洁能源取暖 中国农民的新选择
[工业] 黑龙江将工业固废与工业噪声全面
[农业] 提升农村公路质量 还有哪些新举
[旅游] 一票游多日 助力深度游
江西抚州绿水青山变幸福靠山
这片绿,不只是底色更是生活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
江西抚州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产值
践行两山理念修复生态的铜陵经验
手机套餐不应升易降难
多地推进物流行业降本增效
单次或套餐 你会怎么选
免密支付莫跟消费者玩捉迷藏
田间秸秆成山 电厂为何还喊饿
养老护理人才供给如何更好满足需求
特色产业绘就百姓增收实景图 激活乡村
看旧品新话老街
奋进十五五 共同描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城市更新 老钢都也能很宜居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