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发展

 
内蒙古以高水平生态保护赋能高质量发展
加入时间:2025-11-13  来源:内蒙古日报  
 

  11月11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完成‘十四五’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内蒙古胸怀“国之大者”,科学精准划定并牢牢守护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着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以高水平生态保护赋能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横跨“三北”、毗邻八省,草原、森林、湿地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2%、12%和16%,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科学精准划定并牢牢守护生态保护红线,将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极脆弱区域划入红线,实行最严格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有力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同时科学布局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优先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实施重大生态修复项目,切实提升了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划得实、守得住、管得严。“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59.6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0.46%,划定比例居全国第二位。内蒙古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持续增强,并构建了集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沙漠、沙地于一体的全域生态安全格局。
  
  内蒙古是林草资源大区,把林草资源保护好、发展好是内蒙古肩上的责任。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林草资源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内蒙古森林覆盖率达到21.98%,较2021年提高1.19个百分点;草原植被盖度持续稳定在45%以上;湿地面积稳定在7000万亩左右,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持续巩固。
  
  贺兰山、大青山、巴丹吉林等6处自然保护地入选国家公园候选区,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目前,贺兰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创建工作已启动;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内蒙古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中国沙漠类遗产空白;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全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数量达到5个,居全国首位。
  
  内蒙古还对2.8亿亩天然林和公益林实施一体化保护管理;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探索,完成森林质量提升建设任务3800多万亩,持续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碳汇能力。2025年,内蒙古在102个地区和单位推动解决草原过牧问题。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累计完成生态建设任务1.23亿亩,占规划总任务的43.2%,其中防沙治沙6688万亩,居全国首位。
  
  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内蒙古聚焦黄河岸线流沙、沙头、沙源、十大孔兑粗沙区等重点区域,因害施治,阻沙入黄。2021年以来,完成生态治理6559万亩,占“三北”六期规划任务的47.5%。构筑起490万亩绿化带、509座沿“十大孔兑”淤地坝、80万亩光伏治沙带、420公里锁边林草带“四道防线”,入黄泥沙量由过去的2700万吨降到现在的400万吨以下,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80%以上。
  
  在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区,内蒙古聚焦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系统实施沙地综合治理、林草质量巩固提升、重要湿地保护修复等全要素治理措施,阻沙入京。2021年以来,完成生态治理4126万亩,占治理总任务的43.8%。大力推广“以路治沙”,建成穿沙公路2771公里,完成治沙559万亩。
  
  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阻击战区,内蒙古聚焦阻沙南侵,重点对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开展沙漠锁边建设,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综合生态保护体,构建“沙漠戈壁为域,绿点绿廊镶嵌”的生态空间格局。2021年以来,完成生态治理729.3万亩,占治理总任务的65%。
  
  守护好美丽蓝天,让空气更加清新是最直接、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四五”以来,内蒙古坚持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大气污染治理,在经济总量连续增长的情况下,空气质量实现持续改善。
  
  2025年1-9月,全区优良天数比例90.9%,同比上升4.1个百分点;六项污染物(so2、no2、co、o3、pm10、pm2.5)浓度同比全部下降,其中pm2.5浓度2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完成2143万千瓦火电机组、2400万吨钢铁超低排放改造,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370项,推动28家焦化、17家水泥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同时,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建成了“自治区—盟市—旗县—企业”四级重污染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呼包鄂、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化工、有色、制药等重点行业严格执行特别排放限值,在乌海及周边地区实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轮值工作制度,形成治污合力,2025年1-9月,乌海及周边地区pm2.5浓度21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同期下降13微克/立方米,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深入推进黄河、嫩江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护治理,全区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改善。今年1-9月,全区重点流域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75.4%,优于年度考核目标4.7个百分点。黄河内蒙古段干流水质连续5年稳定保持ⅱ类,支流国考断面稳定消劣,碧水保卫战成绩亮眼。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拧紧“查、测、溯、治、管”各环节“发条”,共排查入河排污口3148个,并通过“一口一策”开展整治,重点流域、湖泊整治率99%,溯源率100%。同时,深入实施工业园区水污染专项整治,工业园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达标率均达到99%。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13段城市黑臭水体实现长治久清,清水绿岸的碧水画卷更加可感可及。
  
  此外,内蒙古以“一湖一策”推进湖泊治理保护,由“一湖之治”转向“流域之治”。通过治理,“一湖两海”水域面积稳定在合理区间,呼伦湖、岱海水质稳中向好,乌梁素海湖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ⅳ类。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深入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原则,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2025年,内蒙古积极开展节水行动,截至11月5日,各行业合计新增节水2.4亿立方米,完成年度目标(2.7亿立方米)的90%。
  
  节水行动开展以来,内蒙古用水计量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1741个规模以上非农业取水户实现在线计量监测,在线计量率达96%,46个5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全部实现在线计量,农业灌溉机电井“以电折水”计量全面实施。
  
  在农业节水方面,3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37万亩渠道衬砌灌溉工程全面开工,新建成165.7万亩、改造提升127.5万亩;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271万亩,压减高耗水作物37.6万亩,推广抗旱品种等配套抗旱技术122.3万亩;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新增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2295.8万亩,提前超额完成1000万亩的改革任务;河套灌区“大水漫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25年春灌,用水较2024年减少1.35亿立方米;新增节水能力2.3亿立方米。
  
  在工业节水方面,推动实施制造业和火电领域节水改造,开工建设41个,已完工33个;推广先进节水工艺、技术、装备173项,建成节水标杆企业8家、节水型企业91家、节水型园区12家;自治区级工业水预算管理试点工作有序开展;以上措施新增节水能力634万立方米,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413万立方米)。
  
  在城乡节水方面,90个城镇供水管网更新改造项目已开工,完工41个,累计更新改造供水管网1311.86公里,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400公里),预计减少漏损483万立方米;94个农村牧区供水保障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已完工89个;安装34.77万个农牧区入户水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8.61万个),提升了农村牧区自来水普及与供水稳定性。
  
  同时,内蒙古坚持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11个巩固治理超采区和3个大型超采区连续4个季度地下水水位均呈稳定或上升趋势。根据初步评估成果,累计压采地下水超采量9.16亿立方米。(帅政 张慧玲 阿妮尔)


  
  

[林业] 造林承包合同岂能成废纸一张
[林业] 森林法官多跑一公里守护绿水青山
[工业] 大范围寒潮来袭供暖保障如何
[工业] 车企亟待驶出极端营销怪圈
[农业] 清洁能源取暖 中国农民的新选择
[工业] 黑龙江将工业固废与工业噪声全面
[农业] 提升农村公路质量 还有哪些新举
[旅游] 一票游多日 助力深度游
江西抚州绿水青山变幸福靠山
这片绿,不只是底色更是生活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
江西抚州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产值
践行两山理念修复生态的铜陵经验
手机套餐不应升易降难
多地推进物流行业降本增效
单次或套餐 你会怎么选
免密支付莫跟消费者玩捉迷藏
田间秸秆成山 电厂为何还喊饿
养老护理人才供给如何更好满足需求
特色产业绘就百姓增收实景图 激活乡村
看旧品新话老街
奋进十五五 共同描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城市更新 老钢都也能很宜居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