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科技

 
绿肥+ 让土壤吃上营养餐
加入时间:2025-11-14  来源:科技日报  
 
  在广袤的西北旱区,贫瘠的土壤和匮乏的资源长期制约着农业发展。过度依赖化肥导致的土壤生态破坏和农产品品质下降,更让这片土地一度陷入发展困境。近年来,甘肃农业大学绿洲农作制研究团队联合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卫东团队及其他岗站科研人员,以创新成果为西北农业解锁了绿色发展的“生态密码”。
  
  该团队的“绿肥与粮经作物协同增效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项历时多年的研究,通过创新绿肥种植模式与配套技术体系,成功突破了西北旱区耕地质量低下、化肥依赖严重等发展瓶颈,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生机。
  
  “我们就像给土地找到了‘绿色营养师’,有效实现了减药、提质、固碳。”团队负责人、甘肃农业大学校长柴强介绍,团队创建的绿肥作物与主粮作物协同种植新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更实现了“以地养地”的生态循环,真正做到了减肥增效。
  
  技术攻关:定制绿肥种植模式
  
  在甘肃农业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团队成员、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樊志龙正带领学生小心翼翼地整理着一摞泛黄的田间记录本。这些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土壤数据、作物长势的本子,见证了团队扎根西北的科技兴农之路。
  
  西北干旱少雨,土壤肥力匮乏,发展农业困难重重。望着这片土地,改善西北农业、助力农民增收的信念如同一颗种子,在团队成员心底扎根。大家怀揣着炽热的初心,开启了漫长的科技兴农征程。“绿洲灌区是‘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寒旱特色农业的优势区域。力争让这里的农民用上现代农业科技,团队里每个人都有这份执着。”樊志龙说。
  
  “农业科技工作者就是干旱地区的‘柠条’,只有把根扎进黄土地,才能长出守护生态的绿荫。”团队成员、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殷文说。
  
  绿肥蕴含着保育耕地、改善生态、助力作物丰产的巨大能量。“绿肥就像是给土地请来的‘营养师’,但要让这位‘营养师’安家落户,从理论走向实践,可不是件容易事。”樊志龙打了个比方。
  
  西北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如同苛刻的“考官”,要求种植模式必须与自然资源、区域种植制度等高度契合。就这样,团队骨干与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相关岗站的科研人员,踏上了攻关之路。
  
  攻关的第一步是根据不同旱区资源禀赋、主栽作物生产特点“量身定制”绿肥种植模式。从甘肃的武威、金昌,到青海的西宁、贵德,再到山西的太原、右玉,以及陕西、新疆等地,团队成员深入研究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特点。每到一处,团队成员就驻扎在田间地头,开展大量对比试验,详细记录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的生长状况、产量变化、土壤肥力和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无数次对比分析后,团队探索出小麦复种绿肥、玉米间作绿肥、马铃薯套作绿肥、高原夏菜复种绿肥、果园套作绿肥等一系列创新种植模式,为不同旱地环境提供了可行方案。
  
  效益凸显: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模式问题解决了,技术配套又成为新的挑战。“光有好的模式还不够,必须要有完善的技术体系作支撑。”团队成员、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于爱忠说。
  
  为此,团队深入研究绿肥与主栽作物的生长规律,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反复推敲从播种时间到水肥管理、从耕作方式到农机配套的每一个技术细节,最终研发出了小麦—绿肥培肥增效、玉米间作绿肥节氮增效等一整套技术体系。
  
  这些创新技术不仅推动粮食稳产增产,更让化学氮肥用量减少了20%—30%,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以前咱这地儿,蔬菜连着种几年后种啥都不咋好,现在土地肥了,病虫害少了,收入还增加了!”甘肃省永昌县六坝镇一家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柯富宏满脸笑容地说。
  
  “‘绿肥+’技术就像给土地开了‘营养处方’,让高原夏菜病害少、营养价值高,静宁苹果色泽红润、口感清甜,安定马铃薯个大饱满、品质上乘……这些技术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团队成员、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胡发龙说。
  
  为打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团队联合政府、企业,创新“科技小院+示范基地+新型经营主体”的推广模式,让农民们亲眼看到绿肥技术的神奇效果。
  
  2023年6月挂牌的“甘肃凉州绿肥科技小院”已成为农民心中的“田间大学”,累计培训农技人员2000余人次,为绿肥技术的推广培育了大批专业人才。
  
  绿肥技术目前已推广至多个地区,助力355万亩土地新增24亿元效益,为西北旱区农业绿色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科技动能。
  
  精神传承:把科研扎进泥土里
  
  为进一步推动西北农业从“资源消耗型”向“绿色可持续”转型,团队成员联合校内蔬菜、苹果、油菜、机械等领域的研究团队,围绕光热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农田温室气体减排、健康土壤培育、农产品提质增效等方向,展开跨学科联合攻关,把作物多样化种植、农田生态健康培育等理论转化为相关技术并推广应用。
  
  “以地养地”的系列创新技术,正为旱区农业描绘出一幅生态富饶的崭新图景。
  
  “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是团队及学科奠基人胡恒觉、黄高宝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毕生追求。团队成员始终传承他们“把科研扎进泥土里”的治学精神,在西北干旱内陆河灌区建立长期定位试验基地,收集第一手数据资料,构建起西北特色绿洲农作制度体系。
  
  “我们的目标不仅要让土地增产,更要让土地‘增寿’、产业提质。我们沉淀建立的作物多样化解决生产、生态问题基础理论引领技术创新和应用研发,既全面提升了耕地产能,又有效培育了健康的土壤环境,积极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柴强说。(记者颉满斌 通讯员张馨正)
  
  
[林业] 造林承包合同岂能成废纸一张
[林业] 森林法官多跑一公里守护绿水青山
[工业] 大范围寒潮来袭供暖保障如何
[工业] 车企亟待驶出极端营销怪圈
[农业] 清洁能源取暖 中国农民的新选择
[工业] 黑龙江将工业固废与工业噪声全面
[农业] 提升农村公路质量 还有哪些新举
[旅游] 一票游多日 助力深度游
江西抚州绿水青山变幸福靠山
这片绿,不只是底色更是生活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
江西抚州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产值
践行两山理念修复生态的铜陵经验
手机套餐不应升易降难
多地推进物流行业降本增效
单次或套餐 你会怎么选
免密支付莫跟消费者玩捉迷藏
田间秸秆成山 电厂为何还喊饿
养老护理人才供给如何更好满足需求
特色产业绘就百姓增收实景图 激活乡村
看旧品新话老街
奋进十五五 共同描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城市更新 老钢都也能很宜居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